“新型工业化看潍坊”大型调研采访·走进高密 | 做强优势产业集群 厚植发展新动能

潍坊新闻网 2024-11-13 09:20:05

  潍坊日报社潍坊融媒讯 从传统制造到“智能智造”,从单企强企到产业集群,高密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脉动日渐强劲,经济呈现向新而行、向好攀升的良好局面。目前,高密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74家。

  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攀高向新提质效,高密市持续放大自身产业优势,一手抓机械装备、纺织服装、安防用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工业母机、人形机器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速裂变,不断提升产业能级水平。培优做强高端装备、纺织服装等8个产业集群,瞄准每个产业集群发展靶心,明确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发展定位精准发力。立足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壮链,通过“老树发新枝”和引进新产业、新项目,致力打造高端装备、高档家纺两个千亿级和安防用品、高端化工两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智能制造、医药健康、食品加工、临港物流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

  山东星宇手套有限公司

  始终把企业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梯次培育、一体推进各类企业发展。集中优势资源扶持服务豪迈、孚日、星宇、银鹰等骨干龙头企业,激发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性、主动性,不断引领产业集群扩张规模、做大做强。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不断完善涵盖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的培育体系,2023年新增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瞪羚企业31家,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7家,3家企业入围省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泽普医疗的部分产品

  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支撑。实施创新平台“提质升级”计划,引导科技创新意识强,具备人才和设备等科研条件优势的企业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共有潍坊市级以上创新平台282家,其中国家级7家、省级61家,构建起了与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平台架构。常态化开展与高校院所对接活动,聚集各类创新要素本土化,实现资源共享。与上海交大、东华大学、四川大学等35所高校建立长效对接机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等10余所高校在高密设立研发分支机构或技术转移中心,促成校企产学研合作项目120多项,高校院所近50项优秀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种类繁多的产品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树牢“企业至上、企业家至上”理念,倾力扶持企业发展。坚持每月一个主题开展服务企业家日活动,推出审批、规划、建设、供电、金融等一揽子保障服务计划,着力解决企业关键和堵点问题。坚持企业有事马上办,强化“洽谈签约-落地建设-投产达产-升规入统”全过程跟踪服务,以“保姆”式、“店小二”式服务开展全程代办、上门服务。推行“以商招商”“城市合伙人”招商,围绕“链主”企业开展填空式招商和靶向招商,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供应链各环节、创新链相关方入驻集聚,推动更多项目“链上开花”,构建起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

 书记谈>>> 

 

澎湃产业动能 构筑智造高地

□中共高密市委书记 董广明

  高密市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潍坊市委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部署要求,聚力产业大比拼、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加快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3亿元、增长6.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工业用电量增长8.8%,该3项指标增幅居潍坊八县市第1位;进出口总额等5项指标,增幅居潍坊八县市前3位。获得山东省工业强县、省总部经济先进县等称号。

  做强八大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加力推进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布局。建立八大产业集群服务专班,落实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实施100个高水平技术改造项目,着力打造高端装备、高档家纺两个千亿级和安防用品、高端化工两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智能制造、医药健康、食品加工、临港物流四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力争到2027年底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1至9月份,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487.3亿元、增长6.8%,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7.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7.4%,工业利润增长15.6%。

  精准扶持服务,梯次培育优质企业。牢固树立“企业至上、企业家至上”理念,努力营造企业安心舒心省心的最优环境。完善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深入开展遍访企业活动,精准把握企业发展需求,与企业一起跑市场、跑项目、跑人才、跑院所、跑手续。建立企业问题诉求闭环解决机制,帮助企业解决问题654件,争取上级奖励资金2000多万元,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其中豪迈创新研发了一系列先进技术,成为轮胎模具、气门芯、风电变速箱零件和海底采油设备四项世界冠军,正在向五百亿级企业加快迈进。孚日、星宇、银鹰等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小巨人”、专精特新、省创新型企业等优质企业277家。力争用2至3年时间,实现税收过亿元企业达到10家、5000万元至1亿元企业达到10家、1000万元至5000万元企业达到50家,形成既有群峰、又有高山的企业格局。

  夯实项目支撑,持续优增量提能级。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最硬招数,为加力提速工业经济蓄势赋能。抓实项目谋划,高标准谋划项目130多个,争取政府专项债、国债和中央预算内资金等68.9亿元,34个项目纳入省市重点项目、数量居潍坊市第2位。加快项目建设,发挥临港经济区的主阵地作用,提升仁和化工园、高新区等园区承载能级,对总投资513亿元的豪迈化工技术研究院等133个重点项目全部实行领导包靠、专班运作,推动星宇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润扬智能化环保设备等117个项目开复工,友道化学绿色植保产品等44个项目相继投产达效,新增产值82.8亿元。突破项目招引,强化“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亲情化招商,举行专题招商活动113次,洽谈推进项目98个,新签约中电集中式共享储能等过亿元项目77个,新增到位资金33.5亿元。

  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数实深度融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实施科技企业育苗造林工程,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9家,组织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221家,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7个、省级61个、潍坊市级214个,设立院士工作站7家。大力推广全员创新模式,以企业为主体承担国家、省重点科研项目300多项,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123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依托青岛科技大学成立高密产业技术研究院,40多家企业与上海交大、山东大学等35所高校院所合作项目120多项,带动新增产值52.4亿元。深入开展“数转智改”行动,与海尔卡奥斯等56家服务商合作,为80余家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服务,创建潍坊市级以上智能工厂、数字车间9个,纺织产业集群入选全国纺织行业数字化转型先进产业集群,安防用品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电商产业带,获评省轻工纺织行业数字“三品”示范县。


潍坊日报社调研采访组成员:高文 尹莉莉 薛静 石莹 方文婷/文 巩建国 李淑蒙/图

责任编辑:陈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