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滋养孕育人才 王氏一门六进士

潍坊晚报 2024-11-14 15:37:50

  巴山,古称碑产山,位于诸城市昌城镇北端,西邻潍水,北接高密,面积约3平方公里,海拔116米(一说156米)。虽不高大,却很有名气,这不仅因为它是诸城北部唯一的一座山,还因它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山。

  高百余米独立诸城北

  汉为达官贵人游玩地

  如果把巴山放到诸城南部群山之中,它仅有百余米高,只能是群山中的“矬将军”,而在诸城北部平坦如砥的胶潍平原上,它却因独特的地理位置,被潍、密两水环抱滋润,别有一番韵味。

  汉代吕后七年(前181),刘氏王朝在昌城置县封王,巴山成了达官贵人游玩围猎之处,名声日盛。明朝时,在山南半山腰处建有一座寺庙,叫光阴寺,香火自此袅绕,香客不绝。据说光阴寺与五莲山的光明寺同时建成,它们南北呼应、明阴益彰,成为庇佑古老诸城的两座宝刹名寺。如今,光明寺依旧晨钟暮鼓、梵音缭绕,而光阴寺却早已毁于20世纪中叶。

  巴山北面有个古老石坑,坑底有一泉子,叫龙眼,可直通海底。巴山的山顶处,有一座望海亭,站在此处虽然并不能望见大海,但登高望远,周围的村落、旷野、河川尽收眼底。在山前,王家巴山、乔家巴山、孙家巴山三个村子像是三个儿女依偎膝下,一起静静地沉浸于祥和的时光里。

  山名由来说法众多

  两个版本流传较广

  “巴山”之名的由来有多个版本,其中两个流传普遍。

  其一:洪武年间,一部分移民从山西迁往山东胶东,长途跋涉,饥困交加之际,猛然发现前方不远处有座山,在缭绕雾霭中,山脚仿若盘踞着一只猛虎,似睡似醒,睥睨万物,漂泊至此的人们不由自主生出臣服之心,一种归属感油然而生,随即加快脚步朝着卧虎的方向急赶。俗话说,望山跑死马。人们颇费了一番脚力,终于到达一个山脚,长吁一口气,说:“好歹巴巴着个山头了。”后人便称此山为巴山。

  其二:潍河又称“害河”,也叫“坏河”。河中有水怪,没到盛夏就出来作乱,导致洪水泛滥成灾。这年夏季,潍河又发大水,眼看又要淹没村庄良田。危急关头,正好二郎神担山赶太阳路过此处,他就在密水与潍河相汇之处的北面扒下了一堆土,像山一样把河水镇压住,河水就规规矩矩地顺河而下,再也不泛滥成灾了。人们就把此山取名扒山,后来渐渐演变成了巴山。

  王笃宗迁居巴山在此发家 注重教育诗书继世

  有人化用杨筠松《撼龙经》中的“贪狼顿起笋生峰”之言,称巴山为贪龙。巴山虽小,却因龙而充满灵气。据《旧唐书》记载:唐代大和年间,巴山曾出现五龙飞舞的奇观。清代乾隆年间,诸城知县牛思凝认为巴山有关诸城人文风水,遂下令禁止樵采。明清时期,巴山周围崛起了诸多宦官世家,既有山北逄哥庄的刘墉家族,又有一衣带水的相州王氏家族,还有巴山孙氏、注沟蔡氏、巴山王氏等。

  其实,所谓巴山风水就是它孕育的深厚文化,这不得不提到一个赫赫有名的家族——巴山王氏,又称“巴山王”。

  巴山王是相州王的一个分支。康熙四十三年(1704),诸城大疫,相州王氏的第八世子孙王笃宗的父母相继死于疫,他就举家迁至与相州一河之隔的巴山。

  王笃宗,字克前。监生,候选州同。康熙六十一年(1722),以子佑封武略将军、湖州守御所千总。雍正十三年(1735),以子份赠承德郎、山西泽州州同。王笃宗通兵法,著有《阴符经注》。

  王笃宗兄弟四个,大哥王善宗康熙十八年(1679)秋,中武进士,康熙二十九年(1690)任台湾水师协标左营守备。三弟王培宗康熙三十六年(1697)秋中举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春,进士及第。四弟王志宗乾隆三年(1738)秋中举人。

  王笃宗善于理财,很快发达起来,拥良田上千顷、店铺十多家,成为富甲一方的“巴山王”。

  王氏家族注重教育,乾嘉时期,被民间津津乐道的诸城“一门六进士”说的就是巴山王氏。六进士分别是:十一世的王应芬(从四品)、王应奎(知县)、王应垣(从四品)三兄弟,王应垣之子王琦庆(正四品)、王玮庆(正二品),王应芬的孙子王家骧(知县)。

  据不完全统计,巴山王共考中进士6人、举人7人、贡生5人、监生18人,官职(含封赠者)知县以上29人,诸城方志给予专门立传者30人。

  巴山王氏崇尚诗书继世,有三位著作被《四库全书》收入。王癸祥、王登祥、王萦绪等均有诗作被王赓言收录《东武诗存》。

  巴山王好收藏,王玮庆与王琦庆及王锡棨、孙王绪祖俱为著名的金石学家,家学渊源百年不衰,堪称金石世家。

  王玮庆多藏金石拓本,著述甚丰,著有《蕉叶山房藏书画碑帖图》三卷、《藕唐诗集》十四卷等。其兄王琦庆著有《万堂文集》四卷、《诗集》十五卷等。

  王玮庆之子王锡棨,官至刑部广西司郎中。王锡棨于金石收藏、鉴赏、著述均有成就。工书法,精篆籀、隶书,著有《选青阁藏器目》《泉货汇考》《泉币珍萃》《亦佳室印集》等。精鉴赏、博雅好古,其治古泉学,尤为精通,成《泉货汇考》十二卷。

  王锡棨之子王绪祖,光绪间任内阁中书,与古金石家、甲骨文专家王懿荣、罗振玉为好友,热衷收集,后举家迁居青岛,著有《王氏吉金释文》《古泉汇补缺订讹》《十宝秘藏之室日记抄》《金石刻跋》《泉话》等。

  王绪祖长子王维朴整理祖父、父亲遗稿,编辑成《诸城王氏金石丛书》。

  巴山王子孙一直致力于文化保护。1956年,巴山村清代诸城名人、文物收藏及古币学家王兰溪墓葬被挖开,在诸城城里工作的王元清听说后急忙回家,联系本村干部,说明国家保护文物政策,把这一批文物大部收集起来,运到县里保存。王元清几年里收集的文物约3000余件,为诸城博物馆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才女单为娟嫁入王家 英年早逝徒留遗憾

  嘉庆十年(1805),高密才女单为娟嫁与王玮庆为妻。

  单为娟,字茞楼,号纫香,清代女诗人,是高密历史上少有的几位女诗人之一。其诗入《山左诗钞》《东武诗存》,单为娟《碧香阁遗稿》传世。她出身望族官宦世家,祖父单煌,贡生学衔,当过县令、知府。父单可玉,廪贡生,任官卫辉府(治今河南省汲县)通判。其弟单为鏓,字伯平,号芙秋,亦为官,工书法,有“一字寸金”之誉,为清代著名的理学名家。单可玉之母为李元直之女,李元直的三个儿子李石桐、李叔白、李少鹤都是著名诗人,是高密诗派的中流砥柱。单可玉“少从舅氏李石桐、叔白、少鹤三先生,学诗法,著有《容安斋诗稿》”。

  单为娟19岁时嫁于王玮庆。夫妻二人吟诗作对,诗书唱和,经常谈论诗文至半夜。单为娟针黹之余,在丈夫课业之后,也往往取书与丈夫对读,或拈韵作诗,相互酬答。王玮庆若有诗作,必挟之与妻赏奇析疑。他们是夫妻,亦是文友。

  单为娟时常督促丈夫发奋读书,考取功名。并写诗以勉:“独对青灯夜漏迟,郎归莫忘断机时。更深惟有蛩声伴,好待来年折桂枝。”每天鸡鸣之时,便催促丈夫起床读书,直到漏下三鼓,仍坐等侍奉丈夫入寝,然后自己才休息。

  单为娟嫁作王玮庆妇六年,先后孕有三子,都不幸夭折。嘉庆十五年(1810)六月初二,年仅24岁的单为娟病卒,王玮庆痛心疾首:“彼苍者天,歼此良人,是独何心哉!”并赋《悼亡词》40首。

  王玮庆发奋读书,于单为娟卒后4年高中进士,官至户部侍郎。

  王玮庆搜集单为娟遗作,虽然十存二三,但仍得诗58首,王玮庆收集零金碎玉,结为《碧香阁遗稿》付梓。单为娟之诗有其父诗风,从容迂曲,刻画精工,情真意切,清丽多姿,虽少雄壮气势,但有婉转含蓄。

  巴山潍水承载乡愁 古人诗词传诵至今

  仅“诸城行”一行人搜集到的巴山相关古诗词就有10余首。小小巴山竟承载了诸多锦绣词章,既是乡愁的凝聚,更是文化赋予的人文情怀。

  早在700多年前,远在异乡的礼部尚书、诸城诗人王致道就写道:“着雨麦苗青漫陇,弄风柳条绿垂堤。巴山云重遮人目,密水泥深没马蹄。”

  “二子京华二侍亲,平分忠孝停均匀。”这是离家万里思念故乡的王应垣的得意之言。“家书屡约返乡关,策杖同看屋后山。”他终脱尘网,悠然北山下。家有四子,二子同榜进士,远在京华;二子侍奉身侧,耕读传家,忠孝两全,人生又有何憾。

  “归来原不为鲈莼,一别家园十五春。乍见云山逢故友,又听风雨送行人。重束行装含泪眼,强颜欢笑慰双亲。”王玮庆最终扬名京城,家山与故友一样年年期盼他归来。千里外的辽西路,这位巴山才俊奉王命北行,他乡一座形似巴山的小山骤然引起他的思乡情怀,“山水相关文字缘,渔洋一过盛名传。今朝行到辽西路,忽忆家山意黯然。”他乡无数好青山,最美还是巴山。

  20世纪初,栈桥的海浪留不住一位名叫刘稚文的文士。“怅望巴山故里遥,舌耕笔耨暮复朝。人情阅尽身犹健,世味经多志渐消。”是故乡温情的山水,一次一次抚平了那巴山游子的沧桑与伤痛。

  “翩翩词赋最怜君,不得才名继左芬。凄绝巴山潍水畔,夜台秋雨唱秋坟。”这是单家女儿单为娟幼弟的哀唱。她的老父也长诗当哭:“枉说归宁十载期,酸风刺骨不能悲。更无一字还相慰,却话巴山夜雨词。”

  作为外乡人,清初文学家丁耀亢妙笔生花,为巴山的好友孙健之写下了“巴麓开松榻,潍干冷钓湾。莫愁浊酒尽,花柳送君还”这首送行诗。

  “山肴野菜自生香,钓得鲤鱼共酒尝。四十年前如昨日,巴山潍水是家乡。”借日照人安茂佺(讷如)的一首怀旧诗,再一次向巴山凝望。

  王氏出资办新学 成为革命者摇篮

  清朝政府为维护反动统治和适应帝国主义需要,宣布实施“新政”,光绪三十一年(1905)诏谕废除科举,建立学堂。从此,各级私立和公立学堂在各地兴起。

  曾任京议员的相州王氏家族的王景檀与本家举人王炜辰、秀才王武轩等人动员族人筹资开办学堂,拟定从王氏祭田中捐出五亩,由相州王和巴山王各出一半,建立了王氏私立三等学堂。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于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王氏私立学校停办。巴山王氏为了继续发展家乡教育事业,独自开办了巴山高级小学。

  巴山高级小学办学开明,追求新思想、新思潮,王翔千之女、共产党员王满受巴山王氏私立小学校长王聿修的邀请,执教于该校五年级。学校很快成为革命的宣传阵地,先后走出了孙仲衢、田裕旸、韩铁英等诸多革命者。

  成为革命活动中心 群众团结支援抗日

  1937年10月上旬,山东最早的女党员王辩与爱人赵志刚等人回到相州,秘密成立中共诸城临时特别支部,发展了王满、王希坚、王成等人加入共产党,成立相州党支部。他们多次到王家巴山高级小学进行革命宣传,在巴山这块土地上撒播上了革命的种子,让这儿具有了良好的革命基础。

  在革命思想影响下,王家巴山高级小学的韩铁英、王祈庚、王从(丁建平)等进步青年,开始接受共产主义思想,韩铁英由曹涌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成立中共巴山党支部后,他担任组织委员。

  韩铁英于1921年生于乔家巴山村一个中农家庭,他文武双全,是个神枪手,在王家巴山小学读书时,他从地主家小姐王从那儿弄到了一把手枪,经常跑到后山练习,练得一手好枪法,能百发百中。1944年,他调任诸城县敌工部小站站长,第二年调任滨北军分区敌工科干事。1945年8月,中共潍东县委、潍东县政府成立,韩铁英的家就成了县委书记江涛等军政人员办公场所之一,9月4日拂晓时分,汉奸王金铭突然率部偷袭村子,包围了韩铁英的家。他临危不惧,等家人赶紧躲进牲口棚里后,他就躲在影壁墙后,一边用匣子枪阻击着敌人,一边迅速地从地上拾起敌人投掷过来的手雷弹投掷回墙外,直坚持到县大队前来救援。

  1946年,他调任高密县敌工部工作,翌年又被派驻华东十三纵队任纵队民联部和敌工部干事,此后,参加了解放潍县、兖州、济南、上海及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最后随部队挺进福建。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福州军区任海军政治部敌工部宣传处处长。

  1980年,他调任北京市崇文区常委、区革委会副主任、副区长。虽然已经离开军队,但他还是把自己视为一名军人,以军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平日一律坚持骑自行车上下班,仍然穿着一身浆洗得发了白的旧军装,居住在海军部公用宿舍,充分显示了一位“老八路”、老共产党员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公仆本色。

  由于巴山革命基础深厚,这里成为了抗日中心区。1945年8月,中共潍东县委、潍东县政府成立,管辖潍河以东、胶济铁路以南的诸城七区和高密南部地区,县委驻地就设在巴山的乔家巴山村。乔家巴山与王家巴山、孙家巴山的群众都积极支持抗战,年轻人踊跃参军,各家各户争相捐献抗日物资,抗日形势红红火火,巴山成为当时的革命活动中心,为抗战及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邢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