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山药会声名远播
潍坊晚报 2024-11-14 15:41:27
白龙山。
百尺河从白龙山与巴山经过,让它们一水相连。白龙山顶曾建有一座五层高的白龙塔,塔前有点将台,塔后有千佛阁。每年二月山会和十月山会,以经营药材为主,也称“白龙山药会”。
传说黑白二龙相争 百姓助白龙获胜
白龙山与巴山虽然相隔十几里,但它们联系密切,发源于鲁山北麓的百尺河从白龙山与巴山经过,让它们一水相连;白龙山与巴山还一脉相承,从巴山往东连着一溜土丘,土丘上绵延着十几座汉墓冢子,一直连到百尺河的白龙山。
乾隆《诸城县志》山川考载:“白龙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其巅有古塔,东西麓有黑、白二龙池。”
白龙山,又叫“虹霓山”“百灵山”,位于诸城市城区东北20公里的百尺河镇境内,海拔119.5米,占地约3平方公里。传说山的东、西麓有黑、白二龙池。黑龙池住着一条黑龙,白龙池住着一条白龙,轮流着掌管刮风下雨之事。
白龙顺天意解民情,旱则降雨,涝则天晴,百姓晒粮就有好天,若是扬场就刮风。黑龙懒惰,性情暴躁,它不解民情,不理民意,整日在山洞中睡觉。
有一年轮到黑龙当值,结果它不作为,风雨不及时,不是旱就是涝,弄得民不聊生,天愁人更愁。有年春夏之交,庄稼急需雨水,黑龙一连七七四十九天不下一滴雨,禾苗全都枯死了,而黑龙照样躺在山上睡大觉。
白龙不忍,飞上天空,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哗哗地下了一场透雨。人畜有水喝了,小草树木也绿油油地长开了,就连鸡狗也高兴得不得了。人们齐声感谢白龙,并给白龙送去鸡鸭猪羊供它享用。
这下黑龙大怒,它对白龙大发脾气:“我当值还是你当值?真是多管闲事。”白龙反驳:“该下雨了你不下雨,该刮风了你不刮风,你成天睡大觉,庄稼干死了,人畜没水喝,我帮你下了雨,你不但不谢我,反而说我的不是。”两龙各不相让,打了起来。
二龙都曾是东海龙王门下,武艺旗鼓相当,从地下打到天上,又从天上打到地下,战了三天三夜,直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还是难分胜负。人们纷纷前来为白龙助阵。有的拿了饽饽,捎着猪肉,有的捡来石块。见了白龙就扔饽饽、猪肉,见了黑龙就投石块。结果,白龙吃得饱喝得足,越战越勇。而黑龙又渴又饿,连遭石块打,终于败下阵来。黑龙一气之下窜到青龙山,后来又飞到黑龙江。白龙则留下来,独自管理一方风雨。从此,这山取名白龙山。
山顶曾建白龙塔 塔前有个点将台
白龙山的山顶曾经有一座白龙塔,此塔为砖石结构的五层六角高塔,通高近20米,建于北宋时期,历时930余年,毁于20世纪50年代。塔下建地宫一处。塔的东侧第一层上方正中镶嵌着一块石碑,碑高60厘米,宽40厘米,厚10厘米,碑文为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何陋之有。”这段楷书大字系宋代书法家所书,笔力虬劲,神形兼备,十分醒目。塔基座为方形,用花岗岩巨石砌成,长、宽、高皆为三丈二尺,设13级台阶。
塔为青砖结构,呈八棱形,每层开有四门,门为穹形;每层塔的八个棱角上都安装一个铜铃,称为风铃;每当山风吹来呜呜作响。塔门朝北,从北面登九级台阶而上,进入塔的第一层,称南天门。从塔第一层出西门再向左登九级台阶至第二层称东天门,以此旋转而上。塔顶为两口24刃大锅,一仰一合,用钉锔锔着。因塔梯台阶设在塔外,且无护栏,山上风大,有一次,一位小和尚清扫佛塔,不幸被山风吹落摔死。从此以后,方丈下令拆除四五层塔梯,因而游客只能登上三层而止。
白龙塔后,建一高台,称千佛阁。千佛阁东西长九丈,南北宽六丈,高一丈二尺,清一色的花岗岩底座,上面是青砖所砌,分9级台阶。阁上建庙宇三间,青砖黑布瓦,走廊里有两根红漆明柱,里面供着一尊四面佛。四面佛为青石雕刻,为正方形,高60厘米。阁东侧,立着三尊自来佛,青石雕刻,一人多高,南北排列,每尊姿态各异。
塔前有一平坦台子,称为点将台。相传楚汉相争,韩信曾率军驻扎此处,不仅在山南水泊一带挖了一条韩信沟,而且在白龙山上插旗招兵,至今山上仍留有插旗崖、点将台等名胜古迹。
和尚巧解药材难题 逐渐形成药会盛况
白龙山享有“东方药都”之盛誉,曾是国内较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之一。
白龙山每年有四次山会,规模较大,分别为二月山会(农历二月十五至二十)、香火会(四月初八)、龙庙会(六月初八)、十月山会(十月十五至二十)。其中,规模最大的是二月山会和十月山会,这两次山会以经营药材为主,也被称为“白龙山药会”。白龙山药会以药材串换为主要交易方式。每逢节会,全国各地的药材商带着药材相聚在白龙山,热闹非常。
白龙山药会的兴起与山上寺院中一名和尚有关。据传,东汉时,汉王山这一带盛产香附、半夏、全蝎、牛黄等名贵中药材,寺院中一和尚精通医术,白龙山野生药材丰富,和尚采药配方,为乡民治病,经年累月,治好了许多病人。和尚的医术很快在民间传开,远近患者纷纷慕名求医,山上的药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老和尚一番琢磨,终得一主意,要求凡来此治愈的病人,都要送两味药到山上,以助他人。此招一出,药材充足,求医除病者益众,白龙山因此更加声名远播。非但病人前来求治,许多郎中也前来学医。老和尚应接不暇,最后规定,凡送药来者,一律在春秋两季农闲上山。此时,众多祛除病灾者,为表感激之情,尽量多奉献药材。于是,药材逐渐有了剩余。后来,各地看病送药之人借此机会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天长日久,规模越来越大,在白龙山下就形成了一个药材交易市场,成为全国最大者之一,白龙山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药都。
清顺治元年,曾在山上修建了一座药王庙,康熙七年(1668)毁于山火,后无重建。
白龙山药会于20世纪初达到鼎盛。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因山上驻军经常绑架勒索药商,这里的药材生意开始萧条。1938年,日寇侵占诸城后,有一小部日军盘踞白龙山,禁止私自经营药材,药会萧条凋零。1953年前后,药会自行消失。
70余年后的今天,随着当地文旅事业的蓬勃发展,药会又在白龙山重新焕发生机,当然白龙山不再是作为药都出现,而是以白龙山的文化高地面向世人,它同百尺河两岸的日记节、诸城派东路大鼓、百尺河爱国教育书屋等文化元素构成了百尺河独有的白龙山乡土文化。
本图片由季彩凤、董晓庆提供
本期部分资料由马新义、刘金星、台见新、张秀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