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趣谈 | 说“歹”

潍坊新闻网 2024-11-18 11:04:37

说“歹”

□王觞

  今人看到“歹”字,往往会想到“歹徒”“歹人”等一系列贬义词。但为什么“歹”字有这么强烈的贬义味道呢?

  其实,从文字学角度而言,该字本来应读作“è”,写作“歺”。《说文解字》谓:“歺,列骨之残也。”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列”字也从歹,其右边则为立刀(刀作为部首时的一种变形)。《说文解字》谓:“列,分解也。”即用刀分解之意。那么,分解的又是什么呢?我们还得回到“歹”字。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字本作歺,俗作歹。剔去肉以后的残骨。”这是对“歹”的甲骨文字形的形象描述。在今天的楷书字形里,该字通常不写作“歺”而写作“歹”,而“歹”字也引申出与“好”对立的意思来。

  “歹”的甲骨文字形为

  小篆写作

  都像极了残破的骨头。残破的“残”字里面也有“歹”字,其小篆写作

  《说文解字》谓:“残,贼也。从歺戋声。”“戋”为二戈,以二戈攻骨,其意可知。

  比较完整的骨头,在《说文解字》中写作“冎”,其甲骨文字形写作

  《说文解字》谓:“冎,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头隆骨也。”可谓描述精妙。

  当然,这种骨头也是可以“剐”的,“剐”字甲骨文写作

  小篆写作

  只看字形即令人毛骨悚然,感觉极其残忍。

  这个字出现得比较晚,《说文解字》未收录,古代字书以为是“冎”之俗字,也有学者以为是楷书字形中“别”的异体字。但我们今天的用法已经固定下来,就是“剐骨”之意。

  稍微感觉好一点的可能是“别”字。这个字形在《说文解字》中查不到,因为《说文解字》中它的写法为

  《说文解字》谓:“别,分解也。从冎从刀。”即把骨头分解出来的意思。骨与肉被强制用刀分离出来啊!从这个字,我们大概能体会一点古人写离别诗为何总是那么凄凄惨惨了吧?

  说“歹”字,就不能不说“死”字。“死”字的甲骨文字形写作

  前辈学者称其为“生人拜于死骨之旁”,即活着的人在祭拜死者之骨。古人死去,通常都是土葬,肉身腐化后剩下的便是一堆枯骨。

  人是有感情的,面对亲人的逝去,直接说“死”这个字,感情上往往是很难接受的。所以,清代大学者段玉裁就曾经说:“亦谓死为亡。孝子不忍死其亲,但疑亲之出亡耳。”“亡”的本义是不见、找不到、丢失、逃亡等,与“死”是大不同的。但亲人去世,便再不能相见,与“亡”有相通处,故以“亡”代“死”,较为令人容易接受。

  在我国古代,对“死”的表述,按照人的社会地位确定了固定的说辞。

  比如,《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这其实也是对尊者之死的一种讳言,其本质与普通人把长辈之死称为“去世”“仙逝”并无两样。但用“崩”字,却分明有天子之死动静很大、社会影响很大之意。

  古代对诸侯之死,也有个专用字,为“薨”。《礼记·曲礼下》:“诸侯死曰薨。”“薨”字,下部即为“死”,大概造字之时便考虑到了这个用法。但“薨”其实也有表示动静很大的意思。如《诗经·国风·周南·螽斯》:“螽斯羽,薨薨兮。”即很多虫子飞翔,声音很大。

  《礼记·曲礼下》也对古代大夫之死定了一个名词:“大夫死曰卒。”“卒”有终结之意,似乎这么“规定”讲得通。但其实“卒”并非本字,《礼记·曲礼下》中用的字应该是

  《说文解字》谓:“大夫死曰卒。”只不过后人用“卒”较多,渐渐地这一写法愈发生僻,便无人用了。

  《礼记·曲礼下》又说:“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是对当时社会,天子、诸侯、大夫、士、庶人阶层之人的死赋予了一个专有名词。但实际上,除天子之外,其他层次的用法比较混乱。比如《左传》中的名篇《吕相绝秦》就称晋献公、秦穆公去世为“不禄”,也称国君去世为“即世”,我们或者可以看作一种“谦虚”的说法。而士人、庶人之死,也常常称“卒”,但低层很少套用上层次说法的。

  这些语言习惯流传至今,便成了“礼仪之邦”的一种体现。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