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实业创立德昌洋行
潍坊晚报 2024-11-20 14:56:51
万寿宫西街。
青州府花边。(资料图片)
青州府花边。(资料图片)
库寿宁夫妇把他们在青州经营多年的花边企业转交宋传典,宋传典从此弃教从商,在实业领域大显身手。他利用农村家庭妇女分散生产的经营方式,既降低了办厂成本,也为老百姓增加了收入。宋传典将公司改名德昌洋行,还兼营汽车、自行车、布匹、花生米、核桃等业务,为他快速积累资本奠定了基础。
弃教接手花边生意 筹集资金小本起步
库寿宁在青州传教期间,常受经费不足之困扰。1900年,库寿宁妻子为贴补丈夫所需经费,与宋传典、白玉章等人共同创办了德昌花边庄。她从意大利引进原料和图样,并传授技艺。花边共有18种针法,织工细腻,成品图案美观,素雅高贵,被誉为“抽纱之王”的青州府花边即发端于此。
1908年,库寿宁夫妇离开青州,将花边庄留给宋传典等人经营。库寿宁去沪前特约宋传典谈话,他说:“这几年你英文进步很大,不但可以阅读,还可以通信,现在我们要去上海,这边的花边企业就完全交给你,我们把原有订户都转给你,你可以直接给英国订户去信联系。”宋传典便在青州南北大街(今偶园街)英浸礼会院内借了两三间房子,与孙思吉等4人集资成立了德昌花边庄,亦称“宋传典公司”,用“宋传典公司”名义与英国客户通信联系业务。
1912年,宋传典陆续辞去教育界的本兼各职,全身心投入实业领域。他在益都城里租了一处旧当铺的房子,将德昌花边庄更名为德昌洋行,兼进出口贸易。
宋传典事先做足了功课——还在德昌洋行成立之前,经库寿宁介绍,去烟台学习花边编织技术,并与外商建立了联系、签订了产品购销意向协议。回到益都,他先搞了一些样品寄往国外市场试销,结果大有利润可图。于是他在城里估衣市街购买了土地建房,雇佣了一些工人,开始成批生产。
据当初在这里工作过的工人回忆,宋传典最初创办花边庄时,只有资金200元左右,所需流动资金,完全靠社会关系东拉西凑集资维持局面。
分散生产集中验收 躬身实业村民受益
宋传典的花边生产基地,主要放在广大农村地区。采取分散生产、集中验收、统一包装的一条龙生产模式。
具体办法是:首先在各地农村寻找中间人(有代理人或经纪人的性质),数目不等,有的村镇只有几个人,也有的多至七八人甚至一二十人。第二步是找到中间人以后,双方订立合同,规定领发原料、所织花边规格品种、中间人和工人的报酬等等。德昌洋行根据合同将原料分发给各个中间人,并由他们分别发给那些能从事花边编织劳动的农村妇女。各户织成的花边产品统一交给中间人,中间人再送到德昌呈验,合格的成品付款留下,不合格的则退回另行编织。
至于劳动报酬,从若干劳动妇女自愿接活加工这一现象来看,应该是当时农村妇女非常认可的一笔劳动收入。在我国传统农业时期,冬闲季节能有活干、有收入,无疑是许多贫穷家庭求之不得的一条门路。也有资料称:“从事花边生产的妇女收入还不错。”中间人的报酬据说是从每份报酬中扣取二成,因此有人宣称宋传典是“民生主义的先导”。
宋传典花边生产的获利状况,从德昌洋行自1912年创办到1916年前后,积累资本100余万元,利润之巨、发展速度之快惊人。
买地建房扩大规模
商贾主动投资入伙
德昌洋行除了生产花边以外,还经营汽车、自行车、布匹、呢绒等业务,并将本地的土特产花生、核桃、棉花等卖到各地。有一段关于潍县开埠的资料这样说:1915年美孚石油公司在潍县火车站东首开设了潍县美孚油栈。潍县栈的“洋油”除销往潍县全境外,还销往昌邑、平度、掖县、安丘、诸城等地,每月销油7000多桶,仅潍县一栈每月获5万多银元。由此可见,宋传典资金的快速积累与德昌洋行多样化的业务亦有很大关系。
宋传典生意越做越大,他在益都城里万寿宫街建了一座二层19间的楼房,命名为宋家大楼,也就是德昌洋行的营业大楼,门口高高挂起“德昌洋行”的金字招牌。与此同时,宋传典还在益都城里明衡王府旧址买地建房。这时候,他雇佣女工600余人,男工300余人,厂外散工500余人。他弟弟宋勋臣也在烟台设立了德昌花边庄。
宋传典发展势猛,引起益都许多大商人的垂涎,如贾星坦、阮松芳、孙四吉等都要求加入德昌,要求宋传典允许他们投资入伙。此时的宋传典并不需要别人投资,但他为了扩大培植自己的势力,接受了他们10万元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