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上流风丨潍水之战

潍坊新闻网 2024-11-22 10:27:17

潍水之战

◎赵公友

  在诸城市城北约25公里处的古县村东侧的潍河,有一处楚汉战争时期遗留下的“韩信坝遗址”。

潍河畔的韩信雕像。 (资料图片)

  此处潍水两岸是海拔不到200米的小岭,形成一段峡谷,河水穿谷而过,西岸属于诸城,东岸属于高密。这段潍水貌似瓶颈,地势险峻,礁石林立,天然形成一咽喉地带,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潍水进入下游冲积平原,河床渐宽,水流趋缓,枯水时节,深不过膝,徒步就可涉水过河。史载楚汉争霸时,在潍水发生了一场汉军歼灭楚齐联军的战役,一方是刘邦帐下大将韩信,另一方是西楚霸王项羽手下的大将龙且,史称“潍水之战”。

  《水经注·潍水》记载:昔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而阵于此,信夜令为万余囊盛沙以遏潍水,引军击且伪退,且追北,信决水,且军半不得渡,遂斩龙且于是水。清乾隆《诸城县志》载:韩信败楚将龙且于潍水,斩之,追至城阳,虏齐王田广,归于汉。这个故事在诸城、高密、安丘民间广泛流传,后人便将韩信囊沙遏水之处称为“韩信坝”,成为诸城境内的名胜古迹。

  潍水之战发生在楚汉之争期间,是汉军在潍水歼灭楚齐联军的一次重要作战,是楚汉战争中的关键一役,具有决定性意义。韩信通过一系列精心谋划的策略和战术,最终取得了胜利,严重打击了项羽的斗志。这一胜利不仅对刘邦集团而言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而且为汉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此战扭转了楚汉之间的根本局势,使楚汉之争逐渐明朗化,形成一面倒的形势。项羽失败已不可逆转,而汉军则进入全面战略大反攻的时刻。

  足智多谋的大将韩信

  韩信(?-公元前196年),淮阴(今属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与张良、萧何合称为“汉初三杰”。擅长治军,善于指挥大兵团作战,是秦汉之际第一流的军事家,明人茅坤赞其为“兵仙”。幼时出身平民,早年家庭贫困,曾寄人篱下,受胯下之辱。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韩信先投靠项梁、项羽,后投靠刘邦,均没得到重用。刘邦入汉中时,韩信因不受重用而逃走,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刘邦听从萧何建议,登坛拜韩信为大将,与项羽一争天下。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韩信献“汉中对”,平定三秦。楚汉之争的过程中,韩信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横扫魏、赵、代、燕、齐诸国,并数次以兵支援刘邦。蒲坂之战,他声东击西,拿下魏都安邑;井陉之战,他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潍水之战,他打败龙且,大破楚军;垓下之战,他布五军阵诱敌,击破项羽军,最终迫使项羽于汉五年(公元前202年)自刎于乌江。

  对于韩信的才能,萧何说“至如信者,国士无双”。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对其也有“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的高度评价。

  赤胆忠心的楚将龙且

  龙且(?—公元前203年),是秦汉之际楚国将领,项羽麾下的得力干将,自幼与项羽在一起,对其忠心耿耿,深得项羽的信任。刘邦使用反间计,导致很多大臣和将军离开项羽,只有龙且坚决地留在项羽身边。公元前208年,东阿破秦时,项梁率领楚军北上救援齐国守军,龙且时任司马,带兵救援,和当时城内的齐国守军一起里应外合,打败秦将章邯。定陶抗汉时,龙且率军击败汉将曹参、灌婴所部。公元前204年,英布叛楚,平定九江时,项羽派出项声、龙且前去攻打九江王国,几个月后龙且率军击败英布,平定淮南地区。潍水之战时,因轻敌冒进,龙且败给了韩信。

  战役背景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受汉王之命领兵攻打齐国,还没过平原津,就听说汉王派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已经说服齐王归顺了,韩信便想停止进军。辩士蒯通规劝韩信说:“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且郦生(郦食其)一士,伏轼掉三寸之舌,下齐七十馀城,将军将数万众,岁馀乃下赵五十馀,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韩信认为他说得有道理,便听从他的计策,率军渡过黄河,杀奔齐国而来。齐王听从郦食其的规劝降汉,便挽留郦食其开怀畅饮,并下令撤除了防备汉军的路障等设施。不料韩信乘机突袭齐国军队,一路攻城略地,很快就打到齐的国都临淄城下。“齐王田广以郦生卖己,乃亨之”,而后向东逃往高密,并派出使者前往楚国求救。韩信平定临淄以后,就向东追赶田广,一直追到高密城西。楚国此时已派龙且率领兵马,号称二十万大军,前来救援齐国。

  当时项羽刘邦在荥阳交战,处于胶着,战局拖得越久,对项羽越不利。项羽所率楚军的后勤还遭受刘邦部下彭越的不断袭扰,齐地显然已经是楚汉争霸的第二战场,胜负关乎全局发展。于是项羽派遣对自己忠心不二的龙且出战,并许诺说,如果龙且能战胜韩信,将会赏赐他齐国一半的土地作为食邑。

  在此情况下,从大局分析,龙且只有重创韩信所部,才能稳固楚国的北境,避免楚军两线作战的尴尬。从个人利益来说,龙且如果战胜韩信,可得“一半食邑”,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战役经过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齐王田广和龙且两支部队合兵一处与韩信作战,还没交锋,有人规劝龙且说:“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城闻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龙且说:“吾平生知韩信为人,易与耳。且夫救齐不战而降之,吾何功?今战而胜之,齐之半可得,何为止!”龙且自以为与齐军联合,打败韩信轻而易举,麻痹轻敌,贪功冒进,与韩信隔着潍水摆开了阵势。

  足智多谋的韩信巧借潍水之力,准备水淹楚军,再来个半渡而击。于是令人连夜赶做一万多口袋,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带领一半军队渡过河去,攻击龙且,然后假装战败,退往潍水西岸。龙且不知是计,认为韩信“易与耳”,正符合他的判断。于是就匆忙率军渡过潍水,追击韩信兵将,欲一举灭之。岂不知韩信已下令,让士兵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被拦蓄的河水汹涌而下,龙且的军队一多半还没渡过河去,韩信立即猛烈反击,龙且措手不及,被韩信帐下的灌婴击杀。龙且在潍水东岸尚未渡河的部队,见势四散逃跑,齐王田广也逃跑了。《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汉军大获全胜。

  龙且之死析疑

  《汉书》记载:“羽使从兄子项它为大将,龙且为裨将,救齐。”说明龙且不是潍水之战楚齐联军的主帅,而是作为一裨将出战。裨将在古代是军队中的副将。《史记》则记载:“韩信已定临淄,遂东追广至高密西。楚亦使龙且将,号称二十万,救齐。”说龙且率楚军救齐,与《汉书》记载有异。

  关于龙且之死,《史记》中有记载:“(汉四年)十一,汉将韩信破杀龙且。”“已而从韩信击龙且军於上假密,大破之,斩龙且,虏其将军周兰。”“东从韩信攻龙且、留公旋於高密,卒斩龙且,生得右司马、连尹各一人,楼烦将十人,身生得亚将周兰。”曹参、灌婴作为韩信部下,作为潍水之战军事部署下的具体执行者,参与了大破龙且军的行动,合力斩杀龙且,各得军功,最后归功于韩信,并无不妥。历史的真伪常常伴有重重迷雾,等待后人抽丝剥茧、多方研究和查证,才能拨云见日,得出真相。

  潍水之战的影响

  发生在潍坊大地上的潍水之战,是潍坊历史进程中少有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它成就了刘邦,为西汉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龙且被杀,楚军的实力被极大地削弱,从而改变了楚汉战争的态势。龙且以勇猛著称,但他轻敌贪功冒进,是导致战役战败的重要原因。龙且作为项羽最信任的将领之一,他的战死对项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史记》记载:“楚已亡龙且,项王恐。”足见龙且与潍水之战对项羽的影响。自此以后,项羽再无能力与刘邦抗衡,到了完全被动的防御状态,而刘邦则兵多将广,域阔粮足,士气大盛。项羽最后被围困垓下,曾“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乌江。这悲壮的一幕,写就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千古绝唱。

  潍坊大地上从不乏历史的烽烟,著名的潍水之战,一场充满战略智慧和战术技巧的军事较量,韩信凭借出色的能力,改变了历史的走向。潍水之战,名垂千古。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