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悦诚评 | 在细雨中呼喊

潍坊新闻网 2024-11-22 10:35:34

在细雨中呼喊

□孙瑞荣

  余华的文字总有一种力量,一直沉沉地牵引着人们,冷静地窥探人生与死亡的关系,以荒诞的黑色幽默揭示出对人性的悲悯思考。《在细雨中呼喊》是一部有关记忆的小说。余华用清新厚重之笔,以少年孙光林的第一人称视角,描绘了一个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孤独、忧伤、绝望乃至幻灭,诠释了悲剧之美,读罢耐人寻味,荡气回肠。

  《在细雨中呼喊》呈现给大家的回忆是杂乱的,不以时间为向度的,但是余华清晰地把它放置在一个具体的环境里——“在细雨中”。这个环境有着无限的广阔性,穿插了故事发生的所有地点,而“在细雨中”本身又让这些空间具有了一种时间的持续性,这便使得日常生活的时间变得毫无意义,因为这种“在细雨中”的体验贯穿了孙光林的整个童年。

  6岁的孙光林被父亲送人,12岁满怀希望地回家。原以为一家人会温馨团聚,没想到等来的却是父母的嫌弃、兄弟的排挤。当孙光林被哥哥砍伤、向父亲求助时,父亲却听信哥哥的诬陷,把孙光林毒打一顿。当孙光林持续高烧时,一家人却在羊棚里等候着母羊下崽。孙光林收到了录取通知书,父亲只是嫌弃地说了一句“便宜那小子”,母亲则更希望考上的是哥哥。亲人一次次的伤害,让孙光林彻底觉醒,他知道只有考入大学,才是唯一的出路。他渴望亲情,可换来的是亲人的冷漠与偏心。他知道,在这个世界里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悲惨的童年、辗转的人生,不过是这场泼墨画上的几笔勾勒。就像文末写的:爱与恨,尊重与鄙视,恐惧与敬畏,愤怒与热情的冲突,仿佛细雨中的呼喊一样,触目可见,触手可及。这或许就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让你合上书本时所有的思绪交织在一起,而接下来要面对的却仍旧是完整的生活。

  读完这本书不禁要问,在细雨中呼喊,到底呼喊的什么?每个人读完应该有自己的理解——是对于家庭亲情的缺失在黑夜中的沉默反抗与呼喊;是在面对人生的孤独做出思考的呼喊。一串串值得去描述的回忆,透露着生活的美好,但也显露出一种童年的孤独与长大成人的孤独。事实上,童年需要的是关爱、陪伴与理解。而成年的孤独则是看遍世间百态对自我的过往的思考与探索,那份无人经历过的童年,只得自己孤独地品味。孙光林是孤独的,他的父母、兄弟、朋友都是孤独的,所有人都在难言的孤独中或沉沦或呐喊,但最终都淹没在毫无回音的连绵细雨中。

  整部小说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没有一条主线,全凭时空的转换和片段的连缀。可读完后,又分明感觉它是天衣无缝的。故事、情节、人物均被纵横交错的线网牵扯着,而这线网的总线头,就握在余华的手中。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也如孙光林一样,似乎也在茫然,似乎也在为自己坚定的东西感到不可靠,似乎依然也在细雨中呼喊……

责任编辑:平小娜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