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昌邑:奏响文化长歌中的四季华章
潍坊新闻网 2024-11-29 14:05:00
近年来,在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潍坊昌邑市,通过积极探索文化建设的多元路径,以春之蓬勃、夏之热烈、秋之丰硕、冬之深沉,谱写出一曲独具魅力的文化长歌。
春之萌动:文化传承的崭新起点
当第一缕春风拂过“文昌之邑”,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萌动与希望。
昌邑拥有深厚的丝绸文化渊源,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当地深入挖掘丝绸历史文化,建设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华裕茧绸文化博物馆等历史文化展馆,出版了《天之涯 海之角》《昌邑丝绸志》《大绸商》等图书,建成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等项目,举办桑葚采摘节、柳疃丝绸文化节等节会,不仅使丝绸文化从历史走到眼前,更扩大了昌邑丝绸文化的影响力。
在博物馆内,五彩斑斓的丝绸制品琳琅满目,从精美的丝绸服饰到细腻的丝绸工艺品,无不展示着丝绸文化的独特魅力。参观者们专注地欣赏着这一古老技艺,眼神中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丝绸文化博物馆的不断完善和充实,既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对文化精神的延续,让古老的丝绸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该市积极探索文化创新之路。作为革命老区,昌邑市根据红色资源分布情况,在龙池镇、卜庄镇、下营镇等地规划打造了多个“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党性教育”红色文旅综合体项目,创新形成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昌邑模式”,修缮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挖掘展示可移动革命文物和革命史料,目前已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1处,其中国保单位1处,省保单位6处,市、县保单位24处,总量居潍坊市第一。
夏之绚烂:群众活动的火热盛景
夏日的昌邑,热情奔放,群众文化活动也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夜幕降临,当地的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活动也拉开帷幕。有关部门根据群众的观影需求和爱好,精选契合宣传重点的专题影片、具有市场关注的热点影片、倍受群众喜欢的主流影片,实现电影放映由“我放你看”向“你选我送”转变,推动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构建公益文化惠民新格局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与此同时,“黄元御杯”2024昌邑市第三届全民才艺(广场舞)大赛暨全市群众性新创小戏小剧展演活动在各镇街区轮番上演,为广大音乐、戏曲、广场舞等文艺爱好者搭建了展示的舞台,节目精彩纷呈,群众反响热烈,既满足广大市民多样化文化需求,推动了全民文化艺术普及,也挖掘培育了一批民间文艺人才。
在昌邑市的文化广场上,舞动昌城迎“七一”文艺晚会精彩上演。晚会节目丰富,舞蹈《桃花开幸福来》、古筝启齐奏《打虎上山》、歌曲《把一切献给党》等都让观众大呼过瘾,歌手们用嘹亮的歌声唱出了对党的热爱,那动人的旋律在广场上空回荡,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此类“接地气”的文艺表演不仅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文化活力。
秋之丰收:文旅产业的蓬勃发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昌邑的文旅产业也在这个季节里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饮马镇山阳村博陆山下的千年梨园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与节日的欢腾,一场集农事体验、文化传承、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秋日盛会精彩上演。游客们一边采摘一边品尝着新鲜多汁的大梨,那清甜的梨汁瞬间让人心旷神怡;同样,在卜庄镇大陆村,一串串挂满枝头的梨枣也让人垂涎欲滴,来自各地的梨枣经营户、收购商汇聚于此,有效促进了当地梨枣的销售,也加强了梨枣产业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大陆村梨枣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
在非遗文化领域,文创产品也迎来了丰收季。昌邑手工艺人以当地历史文化元素为灵感,创作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以昌邑剪纸、草编艺术为原型的文创产品,将传统图案与现代的元素相结合,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富有艺术美感,深受市场欢迎。通过深入实施“山东手造·昌邑优品”工程,引导非遗传承人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科技结合,先后培育出了柳疃茧绸、华晨丝绸、同文堂毛笔等55个非遗手造品牌,深受市场欢迎。其中华晨集团创建文创工坊自主研发了生态蜡染、扎染技艺,打造的“青云染”品牌已拥有11个系列400余项产品,年销售额3000万元以上。
冬之沉淀:民俗文化的持续提升
冬日的昌邑,城市的文化热情依旧不减,民俗文化的内涵不断提升。
春节前,广大文艺志愿者持续开展“送春联下乡”活动,为群众写春联福字、送祝福,不仅为村民们送去了物质上的新春礼物,更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一活动的开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基层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拉近了文化工作者与农民群众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每年正月十四,在都昌街道东永安村、龙池镇瓦城村,举办“孙膑崇拜”活动,作为省级非遗的“孙膑崇拜”民俗活动,自明朝万历年间由民众自发纪念孙膑习俗沿袭演变而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孙膑崇拜”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和民间信仰,蕴含着多种村落知识,如传说、扎制技艺、艺术表演等,并由此连带起村落日常生活,包括亲邻关系、家族关系以及周边的村际关系等,对于民间传统习俗的传承、现代乡村文化的重塑,都有着积极意义。
在每年的正月十五,“祭海节”作为昌邑下营镇特有的传统习俗,承载着劳动人民对海洋的感恩和赞美。祭海节当天鞭炮齐鸣、礼花迎空,祭海仪式和民间表演活动从当天凌晨持续到下午,渔民们以这种古老的祭祀仪式,承载着心中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
与此同时,正月十五的文化广场,“全市民间文艺展演暨多彩非遗贺新春”持续上演,现已成为昌邑的一张文化品牌。30余支优秀民间文艺队伍2000余人,表演了舞龙、秧歌、高跷、武术、锣鼓等节目,为群众奉上丰盛的新年文化大餐,同时,小章竹马、太极梅花拳、柳疃丝绸、同文堂毛笔、华晨文创等20余个非遗和手造项目进行了现场展示展销,吸引众多市民群众前来观赏体验购买,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产品销售。
昌邑市的文化建设,在四季的轮回中不断发展、演进,从文化传承到文化创新,从群众文化的普及到文化产业的崛起,再到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与提升,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风景,每个阶段都有显著的成果。这座城市正以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昌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