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祥挖掘传统出专著
潍坊晚报 2024-11-30 11:05:00
周永祥编写的部分武术参考资料。
周永祥在认真备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周永祥调入高校,成为山师体育系的一名教师。他恪守传授武艺原则,一直未变。条件最艰苦的时候,他除了练武,还坚持编写参考资料、武术教材。他笔耕不辍,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一直整理挖掘传统武术,在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竞赛和武术对外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生活困难坚持免费教拳 始终恪守传武之道
1959年,周永祥调入刚刚成立的山东体育学院工作,开启了自己武术教育的新生活。1962年,他由山东体育学院转至山东师范学院体育系任教。
除了自身精研武艺外,周永祥还将所学武艺传于后学者,并恪守传武之道。周永祥的儿子周国干回忆,他和母亲刚到青岛时,一家人租住在青岛海泊路23号一间只有18平方米的房子里,这么小的空间里住着一家五口,周永祥硬是隔出近三分之二的空间,用于练拳、教拳、推手等活动。练拳时,周永祥打趣说“拳打卧牛之地”。周永祥每天早上带着儿子出去义务教拳,最初在观象山南麓一块场地,后来搬到浙江路一个华侨的私人网球场。那时,来习武的少则十几人,多则五六十人甚至上百人,刀、枪、剑、棍满场飞舞,还有扔沙袋的,不少人在一旁观看。
虽然当时家里很穷,全靠周永祥在印刷厂三块大洋的工资和妻子为人浆洗缝补衣服所得为生,但周永祥仍坚持教拳不收费。实际上,那时早就有拳师教场子收钱的,而他却说“收钱就变味了”。由此可见,周永祥对自古流传下来的传授武艺原则的恪守,从其青年时期一直到终老,从未改变。
周永祥视武术为生命,经常四处寻师访友博采众长,深思精研,苦学不辍。他虽是国术馆毕业出身的“学院派”,但其一身功夫可以说艺兼众门。
利用业余时间编著教材 耐心辅导习武学生
从事教师行业之后,周永祥更加严以律己,低调为人,廉洁从事,甚至苛刻到不近人情的程度,在为人师表方面,称得上楷模。
1961年周国干去青岛结婚,父亲周永祥说学校在办训练班,不能请假。这对新婚夫妇从青岛回来看他时,恰好在学校的五排房门口碰到他,他却说:“我要上课!”就直奔操场去了。真可谓公而不顾私,害得周国干跟妻子好一番解释,最后说:“他就是这样的人。”
在山师五排房住的那段日子是周永祥生活最艰苦的时候,周国干每次去济南看他,他不是在屋里练拳,就是趴在土造的幻灯上画动画图,有时还让周国干帮忙。周永祥吃饭总是就着咸菜吃面条,面条不够时就多放水,泡馒头。一个月下来,儿子拿过来的豆瓣酱还有一多半,问他时他却说:“吃两口就够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周永祥编写了许多武术参考资料、武术教材。
周国干说,父亲对武术由热爱转变到痴迷,苦练、收集、传授……武术成了他一生的事业,成了他的生活,甚至成了他一生的“唯一”。
那时的周永祥不仅带体育系的学生,而且对于其他系喜爱武术的学生,也毫无保留,耐心辅导。山师外语系65级的张双印从1965年就跟随周永祥习练少林拳械。1975年后到青岛工作,又跟随周永福练习太极拳、六合八法等。前前后后历经50余载。他说,两位恩师一生耿直忠厚、仁义待人,不媚上不欺生,不妄言他人他事,高风亮节,令人敬仰。恩师德高艺精,从无门户偏见,他们常说:“功夫有高低,但拳没好坏之分。”青岛很多武师都愿向周永祥讨教太极拳推手之奥秒。
周永祥调入山东师范学院正想大展身手之际,“文化大革命”开始了。1966年至1972年,山师体育系被迫停止招生,但周永祥并没有放下心爱的武术事业。1970年,周永祥60岁,但学校并没有让其退休,直到1986年才让他退。
笔耕不辍著述颇丰
整理挖掘传统武术
周永祥一生笔耕不止,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除了多次参加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武术教材的编写和编审工作之外,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还发表了多篇论文,出版了两部专著,编写了14册《武术参考资料》,整理挖掘传统武术套路60余套。其中《中国形意拳》《梅花螳螂拳》分别由南海出版公司和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小五手、连五掌、擒拿术、扑按、太乙腿法、孙膑六十四手、孙膑九十六手、埋伏拳等类别的武学文章先后在国家级大型刊物《武林》《体育之春》《体育世界》《精武》等刊物上发表,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周永祥有一本功夫笔记——《技击辑要》,对太极拳、孙膑拳、潭腿、少林八式、查拳、炮拳、螳螂拳、形意拳、短打、枪法、戚门十三剑、五虎群羊棍以及一些运动药方等进行了记录与总结。
作为武术教育工作者,周永祥还担任了许多武术比赛的裁判。如担任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的武术摔跤比赛裁判、1964年全国十九单位武术暨射箭锦标赛的武术裁判、1978年全国武术比赛的裁判、1980年全国武术裁判、1984年全国武术邀请赛裁判、1986年鲁屏杯全国武术比赛仲裁等等,为武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周永祥经常告诫学生:武术裁判在执裁时,必须做到严肃、认真、公正、准确,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即使在比赛之前就对运动员的实力有所了解,或在比赛中局势比较明显的情况下,也绝不能在心中对比赛的结果下定论。因为在比赛结束前,谁都不知道结果会是怎样,这就是比赛的魅力所在。如果提前在心中下了结论,在比赛成绩的打分过程中,势必影响给出的分值,影响运动员的真实成绩。这些是每个裁判应该谨记的。
1999年,周永祥退休13年后被国家体委授予武术八段称号,他曾任全国武术协会委员、山东省武术协会名誉主席、济南市武术协会主席、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
周永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从事武术事业60多年,为中国武术的发展呕心沥血,是武术普及和武术走进高校的主要奠基人,在武术教学、训练、科研、竞赛和武术对外推广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为发扬中华武术作出了卓越贡献。
本版图片由王术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