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美风光 | 黄元御故居行
潍坊新闻网 2024-12-07 10:22:33
黄元御故居行
◎王庆德
在昌邑的一份资料中,我看到了一张黄元御故居的照片。草堂五间,青砖为墙,前出廊檐,格子门窗,顶上覆了厚厚的麦秸,古朴幽静,与普通的民居并无大别,不同的是,那正门上方乾隆亲题的“妙悟岐黄”匾额,让人感觉到这住处主人的不凡。
是因对黄元御的崇敬,还是因自己也拉过半年药匣子,读了几本中医书,对中医中药原就怀有一份情愫,我忍不住去昌邑,实地瞻仰黄元御故居了。
出乎意料,黄元御故居在几年前就被推倒,建起了新的楼宇。那故居是永远地不复存在了。遗憾、怅惘、惋惜,又让人无可奈何。
然而,人们告诉我,为了纪念这位清代名医,在县城又辟地仿建了黄元御故居,这使我在失望中似乎得到了一丝慰藉。世界本来是从无到有的,这有,最终也是要化为无的。偌大的阿房宫不是也没有了吗?即使万里长城,如果不时有修补,也会覆为平地、化为乌有的。这黄元御的故居,还算幸运,扒了旧的,又建了一座新的,虽然新的比旧的味道淡了许多,可比起一笔抹掉,还要好一点,毕竟还有一个象征,供人们瞻仰、凭吊。
这样胡乱地想着、宽慰着自己,穿过繁闹的街市,就看到了一座青砖黛瓦的门楼,这就是新建的黄元御故居。
走进大门,粉白的影壁前端坐了黄元御塑像。一袭布衣,和逊的眼神里含着睿智,儒雅的神采中透着傲岸,右手轻举,左手稳稳地扶着一帙书籍,约十数卷,这是他的医学著作。黄元御的医学,遍览百家,直追黄帝、岐伯、越人、仲景四圣,发前人所未发,立论著述达十五种之多。《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素灵微蕴》《四圣心源》《长沙药解》《玉楸药解》等十一种、一百零五卷。
转过影壁,是宽阔的庭院,无古木,亦无繁花,空空旷旷。数株小树悠悠地生长在那里,添了几分幽静。五间正房亦如照片上的模式,矮厦格窗,三明两暗,“妙悟岐黄”的匾额也移到这里,挂在了正中。那两侧的墙壁上,有简介,有叙述,有名人的题咏,概括了他的一生。
墙壁洁净,叙述简明,似乎是有意不染一尘、不赘冗言的。然而这扼要,也窥见了黄元御的大概。
黄元御“少负奇志,颖异超人”,十八岁中秀才,人皆视为国器。他自己也想奋步青云,做一番大的事业。然而,命运多舛,可惜得很,三十岁的时候,突患眼疾,又为庸医所误,左目失明,断了仕进之路。这样的打击,并没有使他消沉,不为名相济世,便为名医济人。他杜门谢客,罄心渺虑,十年奋斗,浸浸有成,遂医名大振。乾隆十年,皇帝病了,几经调治,不见好转,太医束手无策。时值黄元御游学帝京,被荐到皇宫为乾隆诊治。乾隆有些不放心,便让一宫女当替身。黄元御切脉后,侍官请处方,黄元御道:“龙体凤脉,乃不治之症。”乾隆这才感到了黄元御的不一般,让黄元御为其切脉医病。几服药下去,乾隆竟然痊愈了。赐钱物不收,乾隆便给他题了匾,并留为御医,还给了他一副玉石象棋、一个楸木棋盘,不时地对弈几局,黄元御也就有了“玉楸子”的雅号。
黄元御事君四年,也算是稳稳当当的,可让他遗憾的是,无法实现自己行医济世的初衷,便托故离开帝京,回到了故里。后又被召,他冒了欺君之罪,使人报了一个病故,让皇帝死了那份心。从此,黄元御一边潜心治学,一边热心地为百姓治病,终成一代大师,实现了他不为名相即为名医的夙愿。
眼疾让他改弦更张,这真有些祸兮福兮了。
立在这简朴的正房前,看这偌大的庭院,了无遮拦。东西两厢房锁了,隔窗也未窥见什么奢侈,与外面的繁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显得这里有一些清冷、孤寂。黄元御除了游学和四年御医外,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读书、释疑、著书、诊病的,似乎证明了一个道理:成就一番伟业的人是不喜欢热闹的,是孤独的行者。
听说黄元御的墓还在,就在他的故里黄家辛戈村。黄元御生于斯,长于斯,长眠于斯。几十年探寻古籍,爬罗剔抉,杏林一帜,高标卓立,尤其那傲岸的风骨,让人折服。这陵墓是要拜谒的,我便寻觅而去。
墓在村中,占地约半亩,四周围了栅栏。护墓者是黄元御的后人,朴实憨厚里又有几分率直。他热情地引我走了进去。墓不高,枸杞、酸枣、野菜绿茸茸的一片,遮蔽了那丘黄土,几畦菜蔬青青碧碧,两行枣树也正茂盛着。立在这墓地里非但不感萧索,还有几分清清朗朗。
上世纪二十年代,乡人仰慕黄元御的潜德,请入了乡贤祠,后人在其墓前敬立了石碑。碑今犹在,高约两米,字虽有些漫漶,仍可识读,既追述了先人的学识品行,又自勉自励,定要弘扬家学,以无坠事业。
看到我们在读碑,村民聚拢上来,讲起了黄元御,脸上洋溢着光彩,话语里充满了自豪。护墓者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外地在此打工者,患病四处求治不愈,到这墓上挖了一些苦菜,摘了几把枸杞,在地上捡了一口袋酸枣,回家熬汤饮用,几天就病好如初。言之凿凿,似乎黄元御墓地里的草木都有济世救人的灵性。
走出墓地,回首伫望黄元御坟茔,一片葱绿,一片朴茂。黄元御精神不朽,医术也将永久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