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20万年,“潍坊象”将惊艳亮相

潍坊日报 2024-12-23 10:14:33

肩高4.83米、体长8.50米、体宽2.20米、门齿长3.70米——

穿越20万年,“潍坊象”将惊艳亮相

  ▲“潍坊象”挖掘现场。(资料图片)

  ▲潍坊象化石展中,“潍坊象”复原模型。

  □本报记者 隋炜凤 文/图

  盛世吉祥——潍坊象化石展将于12月28日在市博物馆开展,“潍坊象”穿越20万年,即将惊艳亮相,备受期待。“潍坊象”是如何被挖掘出来的呢?为什么命名“潍坊象”?记者走近“潍坊象”,探究它的身世之谜。

  “潍坊象”的故事得从45年前的一个意外说起。1979年3月,昌潍地区遭遇春旱。潍县望留公社(今属潍坊市潍城区)武家村大队原有机井因水位下降,须下挖将抽水机落低。当往下挖了约3米,人们挖到了疑似动物骨骼的化石。

  当时由于武家村北有大汶口文化遗址,时任潍县文化馆文物干部的杨传德时常去调查并宣传文物知识,群众有文物知识基础,所以就将此事辗转告诉了杨传德。杨传德闻讯立即赶到了现场。经其考察后,遂逐级上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随即指派金昌柱(现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孙文书(技工)从北京赶赴现场,与杨传德和昌潍地区艺术馆文物组孙敬明(现任山东博物馆特聘首席专家、潍坊市博物馆特聘研究员)共同进行现场清理发掘。

  “刚开始发掘时地里的麦苗还很矮,发掘工作接近尾声的时候,麦苗已经长高了,油菜花也开了。”孙敬明那时还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庞然大物,对“潍坊象”的发掘过程记忆犹新。大家怀揣着对真相的探索和对历史的尊重,一点一点将象化石带出了历史的砂砾。

  发掘工作持续了近1个月,一具深埋地下的巨型且“完整”的象化石重见天日:近乎完整的头骨、左右门齿、下颌骨、胸椎一节、残破肋骨、肩胛骨、肱骨、髋骨、股骨等。“这具大象化石的保存完整度在国内首屈一指,前所未见!”孙敬明表示。

  经过对出土象化石的骨骼研究发现,这具大象是猛犸象属晚期种类的青年雄性个体,生存于距今约2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晚期。“‘潍坊象’骨架属于很年轻的个体,同时发现的一件臼齿虽然属于年轻的个体,但它的尺寸目前为止是世界上最大的、最珍贵的猛犸象臼齿标本。总之,‘潍坊象’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象。”金昌柱表示,“当时为了让人们记住这一珍贵化石的故乡,把它命名为‘潍坊象’。它是唯一以中国地名命名的猛犸象新种,具有非常重要的科研、科普古生物门类资源的研究价值。”

  据悉,潍坊象化石展展厅中赫然矗立的一头复原后的“潍坊象”,就是根据馆藏最大臼齿进行复原的。该象肩高4.83米、体长8.50米、体宽2.20米、门齿长3.70米,证实为目前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象。12月28日,“潍坊象”将穿越20万年时光,将远古的故事娓娓道来。

责任编辑:刘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