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山河破碎从军救国
2025-01-10 15:44:53
昌乐县红河镇张家下坡村貌。
张悲侠
张焕奎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日军进犯,他被迫辍学在家。高崖镇年集上日本鬼子的暴行激发了他强烈的爱国心,于是,他联络好友拉起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在当地与日本鬼子周旋。由于少枪缺炮,他辗转找到了马保三的队伍,加入了八路军。
天资聪颖勤奋好学 酷爱史书深得青睐
1920年农历腊月初一,昌潍大地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北风裹着芦花大的雪片漫天飞舞,天地间一片苍茫。在安丘第五区张家下坡村(今属昌乐县红河镇)一户并不富裕的家庭里,随着一声清脆响亮的婴儿啼哭,张清溪的儿子张焕奎诞生在这个多灾多难的年代里。
张清溪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二弟张清沄已有两个儿子,分别叫张焕廷、张焕臣,三弟有两个儿子,名为张焕文、张焕伍,而张清溪仅有一个女儿,新添的儿子令人欣喜。
在张清溪兄弟三人中,张清溪文化程度最高,思想也最开放。他为人正直,勤劳朴实,襟怀坦诚,干什么都有自己的主张,因此在家族中颇有威信。张家下坡村附近的菜园、泊庄等村多是张姓人家,一旦张氏族人遇到棘手的问题,都不约而同地找到张清溪帮忙出主意、想办法。
张焕奎自懂事起,便进入父亲的私塾学习。一同学习的还有张焕奎的四个族内兄弟,以及张焕廷的长子张培松。张培松和张焕奎都是1920年生人,在以后的岁月里,张培松受张焕奎的影响,也参加了八路军,并给张焕奎当了几年警卫员。
在私塾读了几年书后,张焕奎便被父亲送到安丘国立北关小学学习,在这里他开始接受新的文化教育。求学期间,张焕臣负责给他定期送给养。在张焕奎的叔伯兄弟中,张焕臣与张焕奎接触最多,受其影响,张焕臣思想有了进步,是张家下坡村第一批参加共产党组织的,解放初曾担任过张家下坡村的民兵队长。
张焕奎知道这样的学习条件来之不易,非常刻苦,有时下了晚自习,他还在月色里背书,加上他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学习成绩在班级里一直名列前茅。他酷爱史书,对事物不因循守旧,常常向老师提出一些课本中的问题,并发表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他的作文比古喻今、情感丰富,加上字也写得工整漂亮,因此深得老师们的喜欢和爱护。就这样,他一直在安丘城里读到初中。
父辈的正义感和责任心,深深地影响了张焕奎的人生观,这也为他后来义无反顾加入八路军、打鬼子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目睹鬼子残忍暴行 拉队伍与敌人周旋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日本鬼子相继从青岛、烟台登陆,整个山东如同陷入地狱。张焕奎失学回到家中。国家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而自己前途无望、吉凶未知。他整天困在家里,苦闷彷徨,有时在炕上一躺就是一天。家里人急得不得了,父亲找来儿子小时候的玩伴邱益三、徐进等人陪他聊天,开导他。有一个人无意中谈到离家不远的高崖镇,有个叫秦锦堂的老人带领几十名小伙子,拿起枪,组织起自卫队保家卫国。张焕奎一听,立马来了精神,爬起来就要一起到高崖镇寻找秦锦堂。
秦锦堂是高崖镇上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老战士。1914年,秦锦堂作为华工领队,与秦文彪、秦树堂等几十名家族青年应募赴欧洲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国后一直从事公益事业,1936年继续参加革命。如今国难当头,秦锦堂不顾年老体衰,拿起钢枪振臂一呼,很多人追随,成立了自卫团。
经多方打听,张焕奎联系上了秦锦堂。1937年农历腊月廿七,他们几个人冒着严寒,踏着厚厚的积雪,来到高崖镇上。老百姓纷纷进城来办年货,整个高崖镇洋溢着一片安详和谐的年节气氛。
张焕奎他们还没等见上秦锦堂,突然,东门外响起炮声,震得人耳朵嗡嗡响,原来是日本鬼子打进来了。鬼子先用大炮轰炸,一时地动山摇,炮弹所落之处硝烟四起、墙倒屋塌……很快南门里临街的魁星楼、文昌阁、观音庙被炸毁。等炮轰过后,日本鬼子戴着钢盔,全副武装,端着长枪刺刀从炸塌的城墙豁口外冲进来,见物就抢,见人就杀。张焕奎亲眼看到,一个老汉背着一袋子年货,鬼子上去抢夺,老汉拼命护着袋子,那鬼子端起刺刀,刺进老汉肚子,上下一挑,肠子立马流了出来。张焕奎愤怒地捡起块石头,刚要冲上去,邱益三和徐进拉住了他。他们凭着熟悉地形,很快跑到镇外的庄稼地里藏了起来。
张焕奎和邱益三、徐进于1938年秋天,在安丘西乡泊庄村成立了抗日游击队,筹枪筹粮,联络好友,扩大队伍,仅两三个月就拉起了一支数百人的队伍,以高崖镇附近村庄为根据地,同鬼子展开周旋。
同期,高崖镇的秦伯兰、汶河下游泊庄村的刘光忱、汶河对岸的张冠之等人也纷纷组织起自卫团,同日本鬼子展开了斗争。
寻找马保三抗日队伍 参加八路改名悲侠
1938年秋后,抗日英雄、八支队司令员马保三率部队开到昌乐高崖泊庄村。当时高崖被敌人占领,驻扎着一支12人的鬼子小分队,在部分汉奸伪军的带领下,经常横行霸道,到村里烧杀掠夺,无恶不作。方圆百里的老百姓恨透了他们。张焕奎更恨不得早一天杀光他们,可自己少枪缺炮,很难对付全副武装的敌人。听说来了自己的队伍,决定去投奔他们。
他步行十多公里路,多方打听,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马保三的队伍。马保三是寿光人,1888年出生于农民家庭,自幼聪明好学,17岁时因家庭困难辍学,种过地,卖过布。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寿光地方党组织建立后发展的第一批党员。1937年11月,马保三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成立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鲁东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他任总指挥。1938年7月,根据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指示,马保三率部越过胶济铁路,部队分散到鲁中各个地区开展工作。
张焕奎找到党组织后,立马参加了八路军,并给自己取名“张悲侠”,寓意“慈悲为怀,侠客柔肠”,更重要的是对百姓要有一颗悲悯之心,对鬼子要有侠客之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