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更好潍坊里的民生温度——2024年潍坊经济社会发展年终观察⑫
潍坊日报 2025-01-13 11:09:49
左图:在安丘市,宝妈们在工艺品共富工坊内忙碌。 (资料图片)
右图:在奎文区一家养老院内,工作人员与老人欢聚一堂,共度中秋节。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刘杰
冬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大地,城市还未完全苏醒,潍坊街头巷尾的口袋公园便陆续迎来了晨练者,他们或跑步,或跳舞,或唱歌,在朝阳晨露中呼吸着清新空气,感受着“出门进园”的便利。
擦亮民生幸福底色,在潍坊,“民生清单”里的幸福场景不独这一个。
经济向好,发展向新,民生如何向暖?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环境……这些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如何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潍坊,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稳就业,夯实民生之本
人民至上,就业细节里流淌着民生温度。
近日,走进昌乐县宝都街道永康社区“乐业工坊”,潍坊市“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何玉霞正带领着宝妈们制作织带饰品。制作织带饰品不需要按时上下班,按件计酬,操作简单、时间灵活,这为宝妈们提供了一个灵活就业的机会。
“这里有空调、暖气,冬天不冷、夏天不热,就在家门口干,啥事儿都不耽误。”宝妈刘海平对工作环境和收入非常满意,她的孩子就在附近上学,送完孩子就到这里打工。
就业是民生之本,牵动着千家万户,以有为之举守护万家灯火,千方百计促就业的行动力潍坊始终在线。
“我不想只做一个打工人,还想要一点诗和远方!”在一家知名求职平台上,这条评论的点赞量很高。
潍坊是生源大市,如何让高校毕业生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落实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精准开展供需对接,是“关键一招”。我市着力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就业创业政策支持体系,稳岗扩岗强化岗位供给,突出创业引领,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支持就业创业措施,推动相关政策和招聘活动进园区、进企业、进高校。创新思路,采取专场招聘、网络直播带岗、座谈交流、现场观摩等多样化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高校学子看家乡”系列活动。
既能“好就业”,又要“就好业”,我市积极打造大学生就业服务品牌,在全省首创大学生“完整就业”服务模式,通过“校内+校外”服务联动,串起大学生就业指导、创业孵化、技能培训等全服务链条。
致广大而尽精微。2024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全国首批公共就业服务提升示范项目,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特殊群体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4.33万人,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发放稳岗扩岗专项贷款12.6亿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51笔、18.02亿元,带动就业1.37万人。
千方百计稳就业,让更多梦想照进现实。潍坊正用就业之笔精心勾勒一幅以幸福为主题的温暖画卷。
优服务,回应民生关切
体育赛事是感受城市温度的一扇窗口。
畅跑风筝之都,悦动更好潍坊,歌尔·2024潍坊马拉松暨好运山东·马拉松城市联赛(潍坊站)于2024年10月20日举行。一场全国关注的马拉松赛事,潍坊用最美丽的赛道、最饱满的热情、最优质的服务,为来自世界各地的15000名选手留下了无数的精彩瞬间和美好回忆,满足了他们对潍坊的“美好期待”。
评价一座城市,不仅要看硬件,还要看精神风貌。大力实施体育惠民工程,2024年,我市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1万余场。
细数群众在家门口与幸福相遇的民生实事,在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的社会事业中,我市以民生“温度”标注发展“刻度”,点点滴滴中浸润着浓浓的温情关怀。
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我市新改扩建中小学15所,改造提升176所乡村学校办学条件,“四有两平台”全环境立德树人模式塑成潍坊样板,寒亭、滨海、昌邑入选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市)。潍坊在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上获金牌17枚、居全省第一,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潍坊商校等职业院校以产教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度越来越高。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作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市加快打造山东医学新高地,卫生技术人员有8.45万人、居全省第四,医疗卫生机构8792家、居全省第三,二级三级公立医院42家、居全省第二,创建4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和5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总数居全省第一。举办第二届“沂山论健·中医药与大健康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黄元御中医药文化宣传周。
养老作为民生要计,一直是我市重点“着墨”的领域。聚焦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我市多方发力、积极应对,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新建助老食堂100处,7个县市区获评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数量居全省第一。
谋民生之利,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潍坊让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落地开花。
强保障,筑牢民生所依
坚实的社会保障,是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底气”。
“真是好政策,工伤待遇又调整了,每月多了近200元,我心里觉得更踏实了。”潍城区的孙先生几年前发生工伤,当时孩子还未成年,作为家里的顶梁柱落下伤残,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因为所在单位为职工缴纳了工伤保险,孙先生治疗工伤的费用及时报销,伤残津贴和生活护理费也逐月发放,还年年增长,这让孙先生的生活越来越踏实。
兜住兜好基本民生底线,全力以赴强保障,我市继续调整提高工伤保险三项定期待遇,惠及3000余人,工伤职工伤残津贴、生活护理费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抚恤金分别达到3710元、2847元、1443元,切实保障和改善工伤职工和工亡职工供养亲属基本生活。
为民生托底,让民心更暖。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为群众编织坚实可靠的“安全网”,让幸福与安心在潍坊的每一个角落蔓延。
稳步推进社会保险扩面。我市建立扩面资源数据动态比对机制,聚焦新就业未参保人员、纳税未参保企业、居民转职工适龄人员等8类核心人群,绘出“导航图”。创新开展“企业法人精准扩面”“纳税未参保企业‘一对一’上门服务”等系列专项行动,围绕“算好养老缴费账”和“算好养老待遇差异账”两方面开展深度政策宣传,鼓励有缴费能力人员优先参加职工养老保险。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养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31.86万人、195.5万人,职工养老保险净增人数连续5年突破10万人。
社保待遇准时足额发放。我市高效完成养老待遇调整补发工作,全市69.78万名退休职工、180多万领待居民受益。其中,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70元提高至190元,增幅达11.8%。去年,我市共为5.89万名城乡困难人员代缴居民养老保险费,实现应保尽保。
不让一家受寒,方为天下之暖。加快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我市连续6年提高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实现残疾人教育救助和意外伤害保险全覆盖。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坚持把民生作为最大的政治,持续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潍坊一直不遗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