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秀花 巧手妙剪传承非遗艺术

潍坊晚报 2025-01-24 14:44:44

  一把剪刀、一沓红纸、半个多世纪,今年62岁的齐秀花与高密剪纸的缘分密不可分:19岁办个人展览、35岁走出国门参展、51岁被评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世间百态、人间万物,都可以通过零活的剪刀刻画于纸上。齐秀花用剪纸描绘生活的色彩,表达情感的深度,展示文化的魅力。

  儿时跟姥姥学剪纸

  卖了窗花过个富年

  在高密,妇女几乎人人会剪纸,齐秀花是高密市井沟镇林家庙子村人,她的家族自明清时期便传承着剪纸技艺,到她已是第16代。

  母亲、姥姥、奶奶,都是剪纸的行家,齐秀花从小耳濡目染,8岁开始跟着姥姥学剪纸,花卉、斗鸡、上梁鱼、香包……齐秀花凭着天赋和兴趣,剪出的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回忆20世纪70年代家乡剪纸的盛景,齐秀花记忆犹新:“每逢集,乡镇上卖剪纸的摊子浩浩荡荡能排三里路,各式的对联、窗花、棚顶花、过门钱等摆红了街。”齐秀花说,那时一扇窗的窗花卖3毛钱,相当于一个劳力一天的工钱。母亲将齐秀花的剪纸拿到集上卖,没想到很快成了抢手货。“猪肉才5毛钱一斤,我的窗花卖了15块钱,够一家人过个富足年,甚至还有剩余。”

  从那年起,一放寒假,齐秀花就开始和大人一起剪纸,一直剪到正月十五。除了卖,她还将窗花分给四邻八舍,村里300多户人,一大半人家能贴上她剪的窗花。“邻居们有的拿着红纸来,有的没有纸,我就从父亲写对联的纸里抽点,但要的人太多,实在没法儿,后来我立下‘规矩’,每家只送一扇窗户的。”从8岁到23岁,齐秀花送窗花送了十几年。

  19岁在央美办个展

  剪纸制成生肖邮票

  从1978年起,高密民间艺术拓荒者焦岩峰在高密城关饭店举办“剪纸艺术培训班”,1981年至1983年又连续在高密县文展馆举办三期培训班。1981年,高中毕业的齐秀花赶上时机,前去学习三年,掌握了绘画的基础知识、剪纸的常用技法,其创作思维和专业技法都得到极大提升。

  幸运的是,在培训班时,齐秀花认识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吕胜中教授。吕胜中是高密籍画家,回乡探亲时见了齐秀花的剪纸作品,大为赞赏。在他的帮助下,1984年,齐秀花赴中央美院进修一个月,接触到更高层次的指导,边学边创作了100多幅作品。19岁的她在中央美院举办个人剪纸作品展,这些散发着乡土气息的剪纸作品,让观者无不赞叹。

  “当时中央美院的院长说,他们学院的学生都没有办过个人剪纸作品展,我一个来进修的办起展。”齐秀花有点不好意思,也有点小自豪。这些作品被中央美院留作民间美术系的教材,后来吕胜中将她的作品推荐给国家邮政部邮票印制局的工艺美术师呼振源,呼振源一下子被这些栩栩如生的牛吸引住,从中选了一幅《童子牧牛图》,将图案略作修改,定名《金牛奋蹄》,作为1997年的生肖邮票。

  齐秀花的《十二生肖图》由中国邮政局印成明信片全国发行,《金鸡报晓》被选为鸡年明信片图案。她也随这些游走在大江南北的邮票、明信片火遍全国。

  创作灵感源于生活 几十年作品近万幅

  齐秀花至今仍保留着18岁时的作品,时不时拿出来回味。她说:“我跟姥姥学的既不是南方的剪纸,也不是北方的剪纸,是两边融合在一起,既有大块的暖色,也有细腻的线条。你看这幅作品,这个桃子就属于北方的那种大红居多,这个鱼的尾巴、荷花的细线就属于线条勾勒,整体看来暖色和冷色对半,形成一种独特的剪纸风格。”

  齐秀花的剪纸题材广泛,大多来源于生活。每一剪,每一刻,都充满生活气息和艺术灵感。在几十年的摸索实践中,她的剪纸不仅深深扎根于高密的传统剪纸艺术,同时开拓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用行家的话说,她的作品“粗犷中含清秀、稚拙中含精巧;玲珑剔透、淳朴可爱,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乡土气息,不仅源于她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也源于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

  《千牛图》《十二生肖》《金牛奋蹄》《童子牧牛》《梁山一百单八将》《八仙过海》《十二金钗》《西游记》《三国英雄谱》《清明上河图》……几十年里,齐秀花创新作品近万幅,她的剪纸,以生活为画布,以情感为颜色,以文化为笔触,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从她的作品中,能看到农村的风土人情,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能触摸到人间的喜怒哀乐。

  国际展览放异彩 培养学员几百人

  作为高密剪纸传承人之一,齐秀花在传承上做足功夫。她对多年来挖掘收藏的高密民间剪纸作品及其本人的作品进行梳理、归类和整理;同时,齐秀花应邀参加国际民间艺术交流会、国际民间艺术展览会等,带着一身技艺发扬高密剪纸艺术。

  “单就央视来说,我就上了54次。”齐秀花说,央视新闻频道、少儿频道等多个频道都对她的剪纸艺术进行过报道。

  另外,齐秀花还将剪纸艺术带进幼儿园、中小学甚至大学高校:1984年,她应邀到中央美院讲授剪纸艺术;2009年在清华大学、山东大学开讲座;2011年赴美国、瑞士、德国等高校及驻华使馆作艺术交流。至今,她一直担任高密市十几所中小学的课外辅导老师,每月定期讲课。

  2004年6月,齐秀花成立剪纸工作室,先后培养了几百名学员。“我不怕学生拼命学,也不怕学生把我的本事学到手,因为积累的东西是自己的财富,谁也带不走。”对于前来拜师学艺的,无论年龄、远近,齐秀花均严格要求、倾囊相授,并鼓励他们坚守传统、勇于创新。

  山东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让齐秀花享受的不是这些名号,而是手中的剪刀。她的剪纸艺术不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她的剪纸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情感的表达,是文化的传承,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丰富多彩。

  文/图 本报记者 陆菁菁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