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秀芳 剪随心动记录时代变迁

潍坊晚报 2025-01-24 14:48:57

  

齐秀芳

齐秀芳作品。

  齐秀芳,高密剪纸非遗传承人。剪纸40多年,她甚至不用画,边想边剪,就能剪出精美的剪纸作品。一张普通的红纸,在她的巧手下剪就世间美好,上下翻飞,花鸟鱼虫、福禄寿喜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她把工作室从北京搬回高密,带出的徒弟不计其数,努力完成高密剪纸传承使命。

  八岁开始学习剪纸 姐妹赚钱补贴家用

  1968年,齐秀芳出生在高密,8岁开始跟随姥姥学习剪纸。剪纸不仅是一种装饰品,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每逢过年,家里人都会忙着准备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从窗花到顶棚花,再到灯笼上的灯花,每一件都蕴含着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齐秀芳回忆:“小的时候,我经常趴在姥姥的肩膀上看她剪纸、做鞋,渐渐地也喜欢上了。”在浓厚氛围的滋养下,剪纸艺术的大门为她悄然打开。

  童年时,齐秀芳常与姐姐齐秀花相伴,在剪纸中度过许多美好的日子。姥姥、奶奶和妈妈皆擅长剪纸,姐妹俩便在她们的指导下开始了最初的模仿与学习。每逢集市,姐妹俩精心剪出的窗花总会吸引不少目光,为家庭带来可观的收入。每当新春佳节或村中有喜事,姐妹俩便更加忙碌起来。

  “记得每到过年,炕上总是堆满了红纸。”齐秀芳回忆:“我和姐姐几乎每天都在忙着剪窗花和其他装饰品,那种热闹而充实的感觉至今难忘。”齐秀芳的语气中充满了幸福与怀念。那些岁月里,剪纸是节日的点缀,也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承载着齐秀芳对家人深厚的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握着剪刀,齐秀芳逐渐掌握了精湛的剪纸技艺,深刻理解了它背后的文化意义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剪纸对于她而言,是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家庭与社会的美好纽带。

  工作室搬回高密 带徒弟坚守传承

  1985年,17岁的齐秀芳受邀携剪纸作品参加中央美院作品展。“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带去的作品多以小人物和民间故事为主。没想到非常受欢迎,作品都被大家买走。”从那之后,齐秀芳正式在北京开启了自己的剪纸事业。

  在北京,她参加展览,参与民俗活动。她曾在朝阳区的外国友人年夜饭活动中进行现场表演,展示剪纸技艺;在龙潭湖庙会,她为排队等候的人们剪出精美的图案。一次在中华世纪坛的庙会让她印象深刻:“本来下午5点展示就结束了,但排队等待要剪纸的人还有很多,我也不好意思结束,一天下来不停地剪,直到天黑还有人排队。”

  10年前,齐秀芳把工作室从北京搬回老家高密,“我的根在这里,高密剪纸的发祥地在这里,还是想着回来发展咱高密剪纸。”齐秀芳深知,要让这门古老技艺得以延续,必须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她积极投身于剪纸技艺的传承工作。她开始带徒弟,走进校园教孩子们剪纸。她深信,孩童时期接触剪纸能够激发他们对这项古老技艺的兴趣,进而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探索其中的奥秘。

  齐秀芳的教学风格别具一格,特别重视实践操作,鼓励学生们大胆尝试各种技法。“唯有亲手制作,方能真正领略剪纸的魅力。”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她的悉心指导下,许多学生逐渐掌握了基本技能,并能够独立完成作品。此外,她还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类比赛和展览,抓住展示才华的机会。

  齐秀芳笑言她的徒弟早已难以计数。如今,在高密活跃着一批批技艺精湛的剪纸教师,其中不少都是出自她门下。这些徒弟们继承了她的技艺与精神,继续将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传递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剪纸艺术的独特魅力。

  构思精巧构图夸张

  创新符合当下审美

  齐秀芳的作品以精巧构思著称,构图夸张变形而不失真,块与线形成黑白灰色调对比强烈且富有韵律,线条挺拔浑厚,粗犷而不呆板。她善于将传统的剪纸图案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保留原有韵味又符合当下审美的新作。例如,她的《五福》剪纸窗花作品,四个边角四个蝙蝠,中间一个“福”字,这是“五福”的寓意。齐秀芳介绍道:“就拿这件作品来说,蝙蝠叼着寿桃是‘福寿双全’、柿子和喜鹊是‘喜事连连’、莲花和鱼设计在一起是‘连年有余’……这种借物喻义是传统剪纸较为常见的表现形式。”

  齐秀芳在传统剪纸基础上加入自己的创新,利用黑白灰三种颜色来表现剪纸作品的立体感,利用阳剪和阴剪让作品更加生动。她解释道:“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色彩搭配,可以让简单的剪纸作品看起来更加有趣。”此外,她还注重细节处理,每一个花纹、每一处转折都被精心雕琢,力求完美呈现主题内容。

  近期,齐秀芳创作了一系列蛇年主题剪纸作品,“生肖也是剪纸作品的重要题材之一,迎新年的作品,我会更加追求细腻精致的风格,要饱含传统新年祝福的寓意。你看这条蛇,蛇中间还盘着一只兔子。这就是传统俗语中说的‘蛇盘兔,辈辈富’希望大家在蛇年都能生活富裕。”她指着自己的新作品说。

  回顾过去几十年间走过的剪纸艺术路程,齐秀芳感慨万千。“虽然这条路并不容易走,但我从未后悔选择成为一名剪纸艺人。”她说,“因为这份工作让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用双手记录下时代的变迁,用心灵传递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如今,齐秀芳虽已年过半百,但依旧保持着对剪纸艺术执着的喜爱,并致力于将其发扬光大。无论是教授徒弟还是参与公益活动,她始终坚持践行一名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在未来,她希望能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后继者,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敏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