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注重版权保护 适应市场需求
潍坊晚报 2025-01-24 14:54:26
王玉介绍自己的作品。
王玉作品《风筝》。
自2009年起,潍坊高密的王玉便专注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密剪纸的艺术世界中,至今已有十六载光阴。她以巧手匠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美术专业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时,王玉初次接触到剪纸,开始尝试模仿剪一些简单的双喜、“福”字等传统图案。长大后,王玉选择美术专业深造。
在剪纸这条艺术道路上已经奔忙了十六载,王玉对此有较深刻的体悟:“民俗文化艺术与美术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让我在创作剪纸作品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王玉嫁入一个同样热爱文化艺术的家庭。丈夫的祖父焦岩峰是当地民俗文化的挖掘者和发展者之一,婆婆是首批高密剪纸艺人马瑞霞。受家庭氛围的影响,王玉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剪纸艺术。王玉进行了无数次的练习与创作,无论是画稿设计还是剪纸实践,她从未放弃过对完美的追求。正如她所言:“只有精心绘制样稿,再通过反复剪裁与修改,不断寻找改进的空间,才能最终获得令人满意的图案。”
当代元素令传统焕发生机
王玉大胆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将当代元素巧妙融入剪纸。她最引以为傲的一幅作品是20米剪纸长卷《百态众生》。作品收集了最早创建高密文化馆剪纸班学员们创作的传统剪纸样式,经典传统元素凝练铺陈、熔为一炉。作品历时一年之久完成,包含超过500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动物、花鸟及民间传说故事。该长卷是对她个人技艺的挑战,同时也是对高密剪纸艺术精髓的深刻诠释。
为适应市场上不同人群的需求,王玉还推出了一系列精致的剪纸摆台、剪纸文创作品,如书签、耳饰等。这些设计既符合当下审美又可作为礼品赠送,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她还特别注重结合节庆活动推出限定版系列,例如春节期间推出的“鸿运当头”小鱼摆件,寓意吉祥如意;或是端午时节的粽子形状挂饰,象征团圆安康。通过这种方式,王玉成功地将传统技艺推向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希望借助互联网走向世界
作为年轻一代的民间艺术传承者,王玉深知自己肩负着保护和传承好高密剪纸的责任。她在艺术创作中感受到版权保护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她认为,虽然申请版权保护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流程,但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她希望为高密剪纸等非遗文化创造一个尊重原创、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
未来,王玉将继续秉持着对高密剪纸的热爱和执着,探索更多可能性,为其注入新的活力。她也希望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力量,使这项非遗文化能够跨越国界,走向世界舞台,让更多人领略到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