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科第坊 星罗棋布
潍坊晚报 2025-02-17 09:47:25
旧时高密县城南门里大街上的科第坊。
旧时高密县城南关的科第坊。
科第坊是中国科举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也是一地科举兴盛的历史见证。明代高密科第绵延不衰,登科及第者接踵,明代所立各类科第坊,如解元坊、进士坊、登科坊、亚魁坊、经元坊、乡进士坊、世科坊、联捷坊,星罗棋布,彰显出明代高密科举文化的兴盛。
洪武安仁考中解元
开高密科第坊序幕
明代高密第一座科第坊,是为洪武年间解元安仁所立的解元坊,它开启了明代高密科第坊的序幕。
安仁,明代初年高密北隅张家巷人,洪武二十年(1387)丁卯科乡试解元,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安仁是高密历史上明代唯一的文解元,清代高密有4位文解元。但安仁究竟是山东乡试解元,还是应天府乡试解元,历史上存在争议。万历《莱州府志》只是说“举第一”,康熙《高密县志》亦只记载“解元”,俱未说是何榜。由于济阳地方志记载济阳人王倪亦是洪武二十年(1387)丁卯科解元,雍正《山东通志》改变康熙《山东通志》关于王倪是洪武甲子举人的说法,将安仁定为洪武二十年(1387)丁卯科顺天解元,其后的地方志相沿其说,如乾隆《莱州府志》即称安仁“举顺天第一”。安仁是顺天解元之说,在一定程度上只是推测而已。明代顺天府称谓始于永乐元年(1403),而安仁中解元时京师所在地称应天府。据《南国贤书》《明三元考》记载,洪武二十年(1387)应天府乡试解元是常熟人施显,北平府乡试解元是枣强人武瓛,安仁不可能是该科应天府、北平府解元。安仁是洪武二十年(1387)丁卯科山东乡试解元的可能性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安仁是明代莱州府第一位解元。
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会试,安仁中贡士,殿试中三甲第19名进士,是明代高密历史上的首位进士,也是明代莱州府第二位进士,是科山东人共有9人中进士。安仁中进士后所立进士坊,亦是明代高密第一座进士坊。
科第坊名目繁多
皆立在城中城关
明代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亦有孝廉、贤书、乡进士等雅称。明代乡试分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取士,每经所取第一名谓之经魁,又称经元。每科乡试的前五名按惯例都是某一经的经魁,故称五经魁,其中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名至第五名皆俗称经魁。而第六名至第十名则被称作亚魁,清代亦有将第六名至第十八名统称为亚魁者。因此为中举者所立科第坊,称谓亦不尽相同。
根据康熙《高密县志》《皇明进士登科考》等史料考证,明代高密籍文举人可考者共有60位(按当时乡贯,包含中进士者),武举人可考者有12位。明代高密究竟曾立有多少座举人坊,由于年代湮远,史料匮乏,今天已难以考究。据乾隆《莱州府志》、康熙《高密县志》记载,包含安仁的解元坊,清初高密尚存为举人所立科第坊10座。其中亚魁坊两座,一座为兵部左侍郎、赠兵部尚书李介立,另一座具体坊主不详。登科坊5座,为王辅、王乔年、张智、周岳、冯时正5位中举者所立。乡进士坊1座,为举人李范立。“乡进士”是明清时期对举人的雅称,“乡进士”不是真正的进士,如同明清时期人们雅称岁贡生为“岁进士”,雅称国子监生为“雍进士”一样。另有经元坊1座,为经魁李简立。值得一说的是,明代诸城城里曾立有一座父子经元坊,是为诸城柴沟社(今属高密)人,亚元丘橓(shùn)、乡试第三名丘云章父子而立。
清初高密尚存的10座明代举人坊中,有3座是为李介、李简、李范三位同胞兄弟所立。三兄弟之父李杰,以监生中顺天乡试举人,遗憾的是未见其立举人坊的记载。李介于成化元年(1465)乙酉科山东乡试中第8名举人,时称亚魁,亚魁坊由此而来。李简于成化十九年(1483)中癸卯科山东乡试第4名举人,时称经魁,又称经元,经元坊由此而来。李简之弟李范,中成化十九年(1483)癸卯科山东乡试第63名举人,其所立举人坊故称“乡进士坊”。明代高密为李介家族所立牌坊甚多,科第坊还有为李介、李昆所立的进士坊、世科坊,事功坊有为李介、李昆父子所立的父子都宪司马坊,为李介所立的绣衣坊、尚书坊。明代高密的科第坊,与周边州县一样,皆在城中或城关,以南门里大街和南关最为集中。乾隆《诸城县志》也说:“科第仕宦建坊皆在城中,乡曲无有也。”
明代高密王氏家族亦是科宦世家,明代景泰四年(1453)东周阳社(今大周阳)人王辅中山东乡试举人,曾在高密城南关建登科坊一座,后来其孙王乔年中举,亦在南关建登科坊,王乔年中进士后又在县门前立联捷坊,官拜御史后,又在县门前立云南道监察御史坊,祖孙所立四座牌坊曾令桑梓生辉。
明中后期及第者不立坊
举子用牌坊银扶危济困
明代高密究竟曾立过多少座进士坊,历代方志记载不一。康熙《高密县志》称“进士坊十”,分别为洪武二十一年(1388)戊辰科进士安仁、成化五年(1469)己丑科进士李介、成化五年(1469)己丑科进士昝(zǎn)诚、成化十四年(1478)戊戌科进士周弁、弘治三年(1490)庚戌科进士李昆、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进士管嘉祯、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进士王乔年、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科进士管嘉福、嘉靖三十二年(1553)癸丑科进士李邦魁、万历二年(1574)甲戌科进士阎芹所立。但乾隆《莱州府志》不载李介、李昆父子的进士坊。《高密县乡土志》记载清末高密城厢“坊表十有四”,但14座牌坊中科第坊只有1座,即管嘉祯的进士坊,诸多的科第坊最终消失在历史的烟海中。
据《皇明进士登科考》《皇明贡举考》,明代高密共有16人中文进士。高密旧志记载共有14位,原因是宋蓁(zhēn)、李纲两位永乐年间的进士在籍贯上与胶州有争议,极可能是户籍地与乡贯分离的双籍进士。由于各种原因,嘉靖以后,莱州府属各州县所立科第坊甚少,万历、崇祯年间,高密虽然科举事业进入小鼎盛期,但却很少见这一时期科第坊的踪影,万历进士单崇、单明诩、张福臻,崇祯进士傅钟秀,均未见立科第坊的表述。像高密临近的胶州,清初仍立兄弟进士坊、科第联辉坊的现象已极为罕见。
明代后期,中科第者不立科第坊的原因不一,与国家局势变迁、一地士风演变、突发性灾害事故等息息相关。《续文献通考》记载,嘉靖三十七年(1558)始,因边储缺乏,扣减举人建坊银,后一度恢复。万历年间曾发生因军需不足挪用牌坊银一事。崇祯年间,社会多艰,新进士辞牌坊银助作军饷亦屡见不鲜。而新科举人、新科进士,多有用牌坊银扶危济困之举。如明崇祯九年(1636)诸城水西村(今属高密)人王劝中举,时值发生灾荒,百姓流离失所,王劝之父王翰元,用所得建坊银帮助乡民,得守故业,王翰元、王劝父子由此得到乡人称誉,王劝后来中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