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氏家族 世传儒术

潍坊晚报 2025-02-17 10:26:32

  

  《国朝列卿纪》记载的仪智。

  《仪氏族谱》收录的父子师保坊图。

  仪氏家族是明代高密名族,仪氏先祖元代自山西晋城迁居高密南曲,累世从宦。洪武、永乐年间,仪智以学官起家,官拜礼部左侍郎,受命辅导当时的皇太孙,即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其子仪铭曾任经筵讲官,长期辅导明代宗朱祁钰。仪氏家族以儒术传家,亦不乏中举者。

  仪智仪铭负帝师之荣

  城里立有父子师保坊

  仪智(1342—1422),字居真,明代初年高密南曲人,迁居城里二街。洪武末年,仪智以耆儒被举荐,授高密训导,改任莘县教谕,升任高邮州知州。永乐元年(1403),升任湖广宝庆府知府。后奉召入京,授通政司右通政兼右春坊右中允。不久,出任湖广右布政使,因坐事谪役通州。永乐六年(1408)湖广都指挥使龚忠进京觐见,明成祖询问湖湘间老儒,龚忠举荐仪智,即日召还,拜礼部左侍郎。

  永乐十四年(1416)五月,明成祖命吏部、翰林院选拔老儒辅导皇太孙(后来的明宣宗朱瞻基)。大学士杨士奇、蹇义举荐仪智,太子朱高炽以仪智年老犹豫不决。明成祖说:“得人矣,此人虽老,识朝廷大体,能直言不阿。”遂命仪智辅导皇太孙。史料记载,仪智进讲书史,“反复启迪,以正心术为本。端庄严重,非圣贤之道不陈”。永乐十九年(1421)四月,八十高龄的仪智以年老辞官归里,永乐皇帝玺书褒美。夏元吉、薛瑄等朝臣赋诗赠行,杨士奇、金幼孜为赠行诗作序,一时被誉为风雅盛事。永乐二十年(1422),仪智卒于高密故里。洪熙元年(1425)赠太子少师,谥“文简”。

  史载,仪智为人亢爽秀朗,刚毅廉直,“德茂而学丰,气充而操笃”。《明书》称赞仪智:“宽平严正,务持大体,尚忠厚,遇事是非,又辄别白,为太孙陈说,不附会。”

  仪智少子仪铭(1382—1454),字子新,以父荫入太学。洪熙元年(1425),朱瞻基的另一位高密籍老师、兵部侍郎戴纶以“经明行修”举荐仪铭,授行在礼科给事中,教书内府。宣德二年(1427),仪铭受命直文华殿,与尚书陈山、张瑛日侍左右备顾问,“屡直言有所陈说”。九年秩满,升行在翰林修撰。正统三年(1438)晋翰林侍讲。旋经大学士杨士奇举荐,侍郕王朱祁钰讲读。正统五年(1440),以“老成刚直”被任为郕府左长史。

  “土木堡之变”后,郕王朱祁钰即位,史称明代宗、景泰帝,仪铭被擢升礼部左侍郎。旋命兼经筵讲官,负责给景泰帝进讲经史。景泰帝每次听讲官讲读,辄命宦官投掷金钱于地,任凭讲官捡拾,号“恩典”,文臣参与者,内阁高谷等外,惟有仪铭与俞山、俞纲、萧镃、赵琬数人而已。升南京礼部尚书,怀献太子立,召还北京,加太子太保,授兵部尚书兼詹事府詹事,甚受景泰帝倚重。景泰三年(1452),景泰帝御写《松风汲浪图》并诗赐予仪铭,君臣之谊,不言而喻。景泰五年(1454)以病卒,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忠襄”。

  旧时高密城里有一座父子师保坊,就是为仪智、仪铭父子而立。仪铭早年以翰林侍讲侍景泰帝讲读,后任经筵讲官,称其为帝师名副其实。史料记载,仪铭“负气节,侃侃不屈,卓有父风”。《明史》称赞他:“仪智父子仍世以儒术进,从容辅导,盖其贤哉。”

  仪智后裔仕宦不绝

  两代出了五名举人

  仪智后裔,世传儒术,仕宦不绝。他的孙辈中,有三位举人。宣德七年(1432)壬子科,仪智之孙仪浩、仪溥,仪智侄曾孙仪瓘(guàn)同科中举。景泰元年(1450)庚午科,仪智之孙、仪铭幼子仪泰中举。

  宣德七年(1432)举人仪浩,其父仪镈(bó)是仪智次子。据雍正《故城县志》载,仪镈曾被谪发故城,具体因何故获罪不得而知。仪氏家族曾在故城长时间居住。雍正《故城县志》为仪智立传,并记载仪智曾寓居故城。

  因仪浩曾长期随父寓居故城,他究竟是以高密籍还是以故城籍中举,清修雍正《山东通志》《莱州府志》《高密县志》《仪氏族谱》都没有明确记载。明清《故城县志》《河间府志》《畿辅通志》都有仪浩的记载,俨然将其归为故城人。嘉靖《磁州志》就记载他是“山东固(故)城人”,显然是将其故乡山东与寓居地故城相混淆。仪浩中举后历任磁州、沐阳县训导。嘉靖《河间府志》载:“仪浩,宣德壬子举人,任河南磁州、直隶沐阳县训导。”

  仪泰,字景和,景泰元年(1450)庚午科山东乡试中举人,曾中会试副榜。仪铭病卒后,景泰帝特荫仪泰长兄仪海为锦衣卫百户,擢仪泰为礼科给事中。天顺元年(1457),都给事中王让等人上疏,称原郕府官员子弟不宜留京任职。仪泰因其父仪铭曾为郕府重臣,遂被逐出京师,降任河南陕州(今陕县)判官。天顺七年(1463),巡按御史彭信上奏朝廷,举荐仪泰治民有方,遂擢升陕州同知。据清乾隆《陕州志》记载,仪泰在陕州任上,“惠政爱民,尤注意学校,甫二载,卒于官”,陕州百姓立祠纪念。旧时高密城有一座兄弟台谏坊,就是为仪泰、仪溥堂兄弟二人所立。

  仪浩堂兄弟仪溥,中景泰七年(1456)丙子科山东乡试举人,具体名次不详。仪溥之父仪铨,是仪智第三子。约在宣德十年(1435),仪溥出任河南武邑县训导。仪溥在武邑,卓有政绩,被奉祀武邑县名宦祠。清修《武邑县志》载:“学行超卓,训迪勤恳,束修纤毫不受。”仪溥任武邑训导九年,秩满后于正统八年(1443)擢升南京都察院福建道监察御史。清修《扬州府志》记载,仪溥曾任两淮巡盐御史。旧时高密城东门里大街有两座绣衣坊,其中一座就是为仪溥而立。

  仪智侄曾孙仪瓘,亦中景泰七年(1456)山东乡试举人,成化年间任河南怀庆府推官。明代高密仪家科举出身者虽然不多,但累世业儒,岁贡、监生接踵,仕宦不绝。除上述所列出仕者外,仪源官宁国府检校,仪琳官六安州同知,仪瑁官大名府通判,仪璟官曲阳县丞,仪谧官归德府教授,仪格官彰德府训导,仪祜官博兴训导,仪田官递运所大使。至清康熙年间,仪智后裔仪于庭中进士,明清时期全国仪姓中进士者,惟其一人而已。

  仪溥之子仪通,字士亨,成化十九年(1483)癸卯科山东乡试中第46名举人。成化年间曾任直隶永年县教谕,弘治十五年(1502)升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南雍志》载:“仪通,(字)士亨,举人,高密人,(弘治)十五年任。”光绪《高密县志》称:“淹贯经史,忠诚无外慕,人以纯古之人称之。”卒祀高密乡贤祠。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