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故事 流传后世

潍坊晚报 2025-02-17 10:33:02

  

  何平《高密全城记》记载的高密绅民捐银数目。

  《孝经内外传》记载的战正。

  明代高密走出的进士、举人们,饱读诗书,铸就忠孝爱国才情,留下无数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如邓璲“婴城固守”、战正负骨葬父、战翱为父母庐墓等,直到今天仍令人津津乐道,感奋不已。

  举人邓璲婴城固守

  族谱赞其孤忠自许

  邓璲,字号不详,明初高密南曲社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庚午科山东乡试举人。邓璲中举后出任直隶南和县教谕,署理南和知县。

  时值靖难兵起,燕王朱棣率军南下,邓璲“婴城固守”。朱棣夺取皇位后,邓璲因此罪被谪戌兴州,竟死于配所。清修《高密县志》《莱州府志》《山东通志》忠义传皆为邓璲立传。清代崇祀高密乡贤祠。邓振猷在《邓氏族谱跋》中曾自豪地说:“三世璲公孤忠自许,崇祀乡贤,岂惟门之望,亦增邑乘光也。”

  战正千里负骨葬父

  乡试中举未仕而卒

  战正,字得义,明代高密北隅人,永乐十八年(1420)举人,未仕,曾不远数千里负骨葬父,孝行经久传颂。

  洪武年间,战正之父战思道被辟为县衙掾吏,不久调任福建大宁县,当时战正之母有身孕,其父独往赴任,两年后战思道卒于大宁,大宁县令命葬于邑之山南,并立二石以识别。当时战正年仅三岁,每次见母亲落泪悲伤,就随母哭泣。及战正成人,考中秀才,事母尽孝。母亲卒后,战正感念父亲葬于远方,不能与母合葬,于永乐六年(1408)南下福建寻父骸骨,日行风霜雨露中,步行数千里,历尽艰难,终于抵达大宁。四处寻找父亲葬所,遍寻不得,乃仰天大哭,幸好有一老人告知其父埋葬之处。战正寻得骸骨,不能辨真假,乃咬破中指滴血验骨,同时祷告说:“是吾父骨血当渗,否则勿渗也。”结果血渗入骨后擦之不去,乃收骨归乡。乘舟过长江,船夫忌讳拒绝载送,战正恳求说,如不许携骨过江,将抱父骨投水自尽,船夫受感动,载之渡江,至永乐七年(1409)秋始归故乡。永乐十八年(1420),战正中庚子科山东乡试举人,未仕而卒。

  战正数千里负骨葬父,被后世传为美谈。其事迹载入《孝纪》《古今图书集成》《奇姓通》《万姓统谱》《孝经内外传》等诸多典籍中。明代莱州知府撰文立碑,清雍正元年祀高密县忠孝祠。清同治年间,高密士绅又重修其坟墓,置买祭田,战正孝子之名被后人传诵数百年。

  战翱为父母庐墓

  孝行受朝廷旌表

  战翱,字腾霄,明代高密北隅人,景泰四年(1453)山东乡试亚元,官山西翼城县学训导。

  战翱,是孝子战正侄,亦以孝闻于时。明代《孝纪》为战正、战翱叔侄立传时说:“战氏之孝,不独腾霄(战翱字),盖世有至性矣。”为庠生时,其父战复敬卒,庐墓三年。景泰四年(1453)癸酉科山东乡试中第二名亚元。后赴京参加会试,闻母卒,立即奔丧回乡,仍庐墓如初,有灵芝30棵产墓后,县令欲以此事上报,战翱固辞乃已。战翱因庐墓孝行受朝廷旌表,其事迹载入《孝纪》《古今图书集成》《续通志》中。

  战翱后任山西翼城县学训导。嘉靖《山东通志》为其立传说:“教人以孝友忠义为本。”当时宦官曹吉祥谋反被诛,战翱上疏论杜绝宦官之祸,“辞气切直”“上纳之”。归乡后教授生徒,弟子常达百余人。清代奉祀高密忠孝祠。

  王重光赈济灾民难民

  明朝亡拒投降遭暴尸

  王重光(1588—1644),字海日,明末高密北隅人,天启四年(1624)举人,官至户部员外郎。

  王重光早年丧父,少时依傍兄嫂,“家贫嗜学”。天启四年(1624),中甲子科山东乡试第34名举人,次年中乙丑科会试副榜第7名。崇祯八年(1635)出任寿光县教谕,与知县重修学宫,史称“门下多名士”。崇祯九年(1636)擢升南京国子监助教,崇祯十三年(1640)升户部湖广司主事,崇祯十五年(1642)升户部山西司员外郎。

  王重光为人乐善好施,常捐俸赈济灾民,“都人感讼”。曾监理通州西仓,难民数百人逃至,王重光皆资助归里。崇祯十六年(1643)奉差督理北新、大军二仓,当时京城发生瘟疫,死者枕藉,王重光广施棺木安葬数百人。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在煤山吊死,明朝覆亡。王重光“矢志复仇”,欲南下投奔南明朝廷,不料被仆人揭发,由此被起义军所逮,送至刘宗敏处,起义军对其百般凌辱,劝之投降。王重光张目骂贼曰:“吾受国重恩,恨不能生啖贼肉,吾志不成,吾身安可屈耶!”遂遇害。起义军怒暴其尸骨于京师,其长子王师德、三子王友德徒步千里至京,使其归葬故乡,人称“父忠子孝”。

  明末全城士绅捐饷

  合力成功抵御清军

  崇祯十五年(1642),清军入关劫掠,长驱入山东,攻破州县数十,进而围攻高密县城。原任兵部尚书张福臻、户部郎中单崇、太常寺少卿傅钟秀等大批科举出身的缙绅名流主动捐饷守城,张福臻率子捐输库饷一千两,傅钟秀率子捐输库饷二千两,单崇率子捐输库银三千四百六十两,举人单若鲁、李裀、宋士俊、单父令等都踊跃捐饷。傅钟秀负责城南守卫,监生单峤为副,东城由单崇负责,西城由举人、清初入翰林的单若鲁等负责。西南门由举人单㟶、单父令父子负责。北面无护关,西北又当要冲,由张福臻与其子张文明等守卫。武举隋盛明、赵遂良、张并斗、张成斌、管嗣忠等,或提举火药、或充将领御敌、或燃西洋炮。清军自崇祯十五年冬至次年二月,数次谋犯高密,高密城岿然不动,清军无奈撤退而去。在高密士民众志成城下,县城百姓得以免遭荼毒之惨,高密因此被称为“铁城”。

  在保卫高密城的战斗中,高密守城士民死难者103人,耗银16000两、谷1200石、硝磺数万斤,高密乡间百姓惨遭蹂躏,然城内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实为不幸中的万幸。后来何平撰写《高密全城记》一文,记叙高密士民抗清经过,其惨烈程度虽不及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然全城百姓众志成城的抗清精神,让后人肃然起敬。

  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攻破北京,傅钟秀闻讯号哭不止,“须发一夜尽白”。与原任户部郎中单崇同谋,擒获大顺政权任命的高密县令孙握玉,上书报青州衡王。不久,高密农民起义军张与攻破高密县城,救出孙握玉,“焚掠绅士殆尽”。傅钟秀大骂不屈,与单崇俱被杀,傅钟秀次子傅禀初以身护父亦被害。傅钟秀、单崇于清初俱奉旨崇祀高密乡贤祠。乾隆间,单崇得谥“烈愍”,傅钟秀得谥“节愍”。单、傅两家在先祖激励感召下,入清以来科甲连绵不绝。

责任编辑: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