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卓著 彪炳史册
潍坊晚报 2025-02-17 10:35:13
清乾隆年间《行唐县新志》张福臻传。
明代许多高密籍进士、举人曾出仕四方,他们恪守清白为官的操守,在任清正廉明,体恤百姓,重教兴学,政绩卓著,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入传《明史》《本朝分省人物考》《山东通志》《莱州府志》等历史文献者不胜枚举。
举人田谷丁忧归乡
旌德百姓乞求复任
田谷,字景善,明代高密西隅人,永乐九年(1411)辛卯科山东乡试举人。洪熙元年(1425)出任旌德(今属安徽)知县。万历《旌德县志》记载,田谷在旌德任上,“明敏果断,兴学敬老,不事刑威,岁饥发廪赈贷”。旌德百姓对其感恩戴德,不久田谷因丁忧归里。
宣德四年(1429),田谷丁忧期满,旌德百姓上表朝廷乞求田谷复任旌德,朝廷同意了百姓的请求,命田谷再任旌德知县,五年后约在宣德九年(1434)离任。史料记载,田谷再任旌德,百姓“益终其惠”。明代,由百姓向朝廷请求留任或复任的官员往往是才德卓著之人。宣德年间,高密人李琰以吏员任河南襄城县典史,“有干济才”,九年考满,士民保留,再任九年。田谷、李琰能得到百姓请求回任或再任的殊荣,足以证明其才德过人之处。
朱銮任知县民望极高
《清河县志》为其立传
朱銮,明代高密彭王社(今属安丘)人,成化十九年(1483)癸卯科乡试,以高密县学生、习《易经》中第39名举人。朱銮于弘治年间出任直隶清河县(今属河北)知县,在任甚有政绩。万历《清河县志》为其立传,称其:“敦朴修政,廉静不事威刑,而人自服之,去后常见思。”光绪《清河县志》则说他:“平易近民,醇厚笃实,人称为长者。去之日,泣留者遮道。”可见其民望之高。
诛锄强暴待士以礼
王乔年政声斐然
王乔年,字耆卿,号古松,明代高密东周阳社人,民籍。嘉靖二十九年(1550)庚戌科进士,以知县擢御史,累升山西布政司参议。
王乔年祖父王辅,景泰四年(1453)举人,曾任府教授。父王邦宪,岁贡,官山西沁水训导,入祀沁水县名宦祠。嘉靖二十八年(1549),王乔年以县学生、治《诗经》中己酉科山东乡试第54名举人。次年庚戌科会试中式第310名贡士,殿试中三甲第188名进士。
嘉靖三十年(1551),王乔年出任直隶固安知县。史称,其在固安,“诛锄强暴,境内肃然”。嘉靖三十四年(1555)改任河南扶沟知县,乾隆《陈州府志·名宦传》记载,其任扶沟:“年尚少,驭下以严,待士以礼,深沉端正,骂詈不及台隶。”乾隆《扶沟县志》载:“涵养深沉,骂詈不及台隶,事无巨细,人无贵贱,一识辄不忘。时有积蠧舞文莠民干法者悉毙杖下,邑境晏然,征拜监察御史。”骆骐《扶沟县重置祭器记》亦称誉说:“涖政方及一载,风清俗阜,政和民成。”嘉靖三十六年(1557)升监察御史,后外任山西按察司佥事、分巡冀宁道,升山西布政使司参议、朔州兵备道。
高密旧志称赞王乔年说:“所至有声,性谨厚不以贵骄人,戚党多待以举火。”清代入祀高密县乡贤祠。王乔年曾孙王昌胤,字燕之,监生,由户部浙江司清吏司员外郎仕至太仆寺少卿,明亡殉国难。
招民补葺城池免遭屠戮
百姓赞夏士誉远见卓识
夏士誉,字衷白,明末高密东隅人,天启元年(1621)举人,以知县累升工部郎中。
夏氏为明代高密书香门第,夏士誉祖父夏天成,以岁贡官临邑训导。父夏行,选贡,早卒,母亲刘氏含辛茹苦抚育夏士誉兄弟长大成人。天启元年(1621),夏士誉于辛酉科山东乡试中举人。崇祯五年(1632)授河南孟津知县。嘉庆《孟津县志》载,夏士誉到任后,见城池残破,招民补葺完备。当时承平日久,百姓不知兵祸,颇多怨言。不久,明末义军风起云涌,附近州县被起义军屠戮,而孟津得以免祸,百姓由此佩服夏士誉的远见卓识。夏士誉又率百姓修筑境内河堤,避免水患,百姓名曰“夏公堤”,并立碑纪念,明末名士孟津人王铎亲自撰写碑文。夏士誉与王铎私交甚笃,崇祯五年(1632)十二月廿七为夏士誉生日,王铎为作《贺孟津令衷白夏侯寿序》。
后来夏士誉调任偃师知县,时值明末大乱,群盗四起,偃师县城为土城,夏士誉以砖石加固,并在四门增建吊桥。崇祯九年(1636),李自成起义军进入河南,夏士誉招募壮勇五千人,朝夕训练,起义军不敢犯境,偃师人立碑纪念,王铎为作《募习壮勇保城碑记》。时值偃师境内发生蝗灾,夏士誉率领部属四出,发放仓粟,悬赏报酬,飞蝗很快被捕灭,秋粮得以丰收。当时洛阳屯集兵马,附近州县百姓被征军饷和劳役,夏士誉以偃师民力不支,数次请求减少数额,偃师百姓感其恩惠,为其建生祠于县城西郭外。夏士誉由偃师擢升入京,任工部主事,累升工部营缮司郎中。
亲民如子嫉恶如仇
三县县志为张福臻立传
张福臻(1581—1646),字惕生,号五如,又号澹如,别号痴痴子,明末高密北隅人,民籍,治《尚书》,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进士,崇祯间巡抚延绥,迁兵部左侍郎,四任总督,晋兵部尚书。
张福臻中进士后历任行唐、临颍、东明知县,俱政绩卓著,三县百姓追思不已。乾隆《行唐县新志》为其立传说:“性简静,不尚粉饰,视民如子,嫉恶如仇,不阿上官,时上司皆呼为莽知县。”张福臻丁母忧离任行唐时,百姓“首服素布盈市巷”。顺治《临颍县志》为其立传说:“推诚不二,亲民如子。催征不事敲朴,民皆乐输……而案无留牍,罪徒不禁,卒无逸者,以之方古循良,真不愧焉。”离任后,临颍百姓为其立去思碑。乾隆《东明县志》为他立传说:“性慷慨,有治才。”当时白莲教寇数万掠山东,张福臻简练士卒,擒贼百余人,贼众远逃,士民尸祝。
张福臻后入京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历任昌平兵备道、温处道、巩昌兵备道、榆林中路兵备道,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延绥巡抚。先后四任总督,总督蓟辽、保定、山东、河北等处军务,晋兵部尚书。父、祖俱赠兵部尚书,旧时高密东关张家巷的“三世尚书坊”“四任总督坊”即由此而建。
张福臻虽为儒生,但他熟知兵事。其久任边疆,尤其在镇压李自成农民军和抵御清军过程中屡立功勋。归里后值清军入关侵扰,围攻高密县城,张福臻与次子张文明,团结高密士绅百姓,合力固守,高密县城赖以保全。张福臻父子以全城首功赢得高密人数百年敬重。清代高密张、王、李、单、傅、任、綦七大书香门第,张氏荣列第一,虽其科第远逊于单、李、王、任诸家,但书香绵延不衰。张福臻次子张文明,顺治间武进士。其孙张尔翼、张有嘉、张尔俊皆中举人。
本期图片由李金科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