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名门闺秀不让须眉

潍坊晚报 2025-02-21 10:15:51

  侯志原名侯玉兰,是出生于青州的女革命家。父亲侯恩渥思想开明,支持国民革命,把六个子女全部送进学堂。1919年,五四运动蔓延到青州,长期被教会学校禁锢思想的侯志看到了希望,同年考取山东省立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在此结识了一批革命青年。

侯氏家族重视教育 玉兰改名言其志向

  侯庙村坐落在青州市城区东北7公里处,弥河河道西北。1905年2月18日,在侯庙村的一户殷实人家中,一个女婴呱呱坠地,父母满心欢喜,为她取名侯玉兰。

  在家庭的熏陶下,侯玉兰多才多艺,对诗画充满热爱,对学习更是孜孜不倦。她天生聪慧,极有主见。旧时农村,女孩长到五六岁就要遭受缠足之苦,然而侯玉兰却坚决不买这种陈规陋习的账。母亲刚为她缠上裹脚布,转眼间就被她扯掉。如此反复折腾,最终也没能给侯玉兰裹成小脚。

  而“侯志”这个名字,取“志在千里”之意,是侯玉兰参加革命后为自己取的,充满豪迈之气。

  侯家是当地的名门世家。侯志的祖父侯芬芳曾参加清朝省城举人应考。父亲侯恩渥地位显赫,支持国民革命,追随孙中山参加北伐战争。侯恩渥年轻时曾在烟台的教会学校学习英文,毕业后先在山东省立邮局当邮差,后升为济阳县邮政局局长。

  侯家拥有油坊和百亩农田,家境优裕。侯恩渥却克勤克俭,不吸烟不喝酒,攒钱用于购房置地、供子女读书。家风正统,家教严肃,六个子女走进学堂,勤学苦读,后来都踏上了革命之路。

  从侯氏墓碑以及侯志的堂侄侯和太整理的侯氏家谱上可以看出,侯恩渥夫妇共有二子四女:长子侯孝昌,长媳刘文凤;次子侯顺昌(吉昌),次媳房玉清;长女侯玉兰,长婿武胡景;次女侯玉清;三女侯慧真;四女侯曼霞。

  1913年,8岁的侯志被父亲送往泰安教会女子小学,侯志却逐渐对教授内容心生排斥,终日苦闷。她转学到青州城里的仓廒女子学校。这是一所官立教会学校,学生们天天学圣经,思想更加禁锢,学校不准学生与外界接触。侯志就像笼中之鸟,心中憋闷。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如熊熊烈火,迅速蔓延到青州。侯志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迫不及待地跑上街头,融入爱国学生、工人、农民的队伍之中,参加游行示威,散发革命传单,抵制日货。在这个充满激情的场合,她才感受到呼吸是自由的、新鲜的。她回忆起裹脚往事,回想起周边女人被虐待的经历,反抗的意识悄然萌发。同年,侯志考取山东省立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后简称济南女师),那时她14岁,品学兼优,全校闻名。

在女师接受革命思想 与同学结下深厚友谊

  刘淑琴、王辩、王兰英皆是侯志在济南女师的同学,几个女生在学校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刘淑琴原名牛淑琴,1905年10月出生于济南田庄镇牛旺村。在封建思想的笼罩下,家庭对她管束极严。7岁时,她渴望看到外面的世界,渴望上学读书,却被母亲无情地拒绝了。但她一次次坚决地要求父亲准许她读书识字。在她的不懈努力下,父亲心软了,将这个“不安分”的女儿送进了邻村私塾。5年后,刘淑琴考入济南竞进女子学校读书。1921年春,她又考入济南女师附小读书,3年后毕业,考入济南女师。

  王辩,1906年生于诸城,父亲是中共山东党组织的创始人之一王翔千。王翔千给长女起名“辩”,希望她“有思想,善辩论”。王家在诸城相州是名门望族,家族堂号为吉星堂。王辩7岁时,被祖母、母亲和照顾她的老孙妈缠了脚。父亲王翔千坚决反对,从北京回来后命令放脚,还亲自用夹板夹了底子,给她做成小靴子。可他一走,王辩的脚又被老太太们缠上。老太太们还一唱一和:“这时候叫她放了脚,到后来要受她的埋怨呀!”“放了脚就得到远处找主,让人看不起呀!”王辩来到济南,进入女师附小四年级插班学习。她勇敢地放了脚,剪了头发。王翔千教的那批相州学生,后来大多来到济南,成为接受和传播新思想的新青年。

  王兰英,1908年出生于济南,祖籍广东中山,其父清朝末年曾在山东省冠县、聊城等县任知县,晚年经商,定居于济南。1923年,王兰英考入济南女师,受王辩、侯志等进步学生的影响,积极参加读书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讨论时事政治,探讨改造社会的方法,接受进步思想。1925年春,王兰英在刘淑琴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

  ◎相关链接

二妹侯玉清追求进步 因酝酿学潮被开除

  侯志的妹妹侯玉清,表面上文静沉着,内心却燃烧着追求进步的火焰。

  侯玉清小时候在青州城西皇城小学读书,后转入仓廒女子学校。1926年春,大革命的高潮如汹涌的浪潮席卷而来,马克思主义的春风吹进了仓廒女子学校。同年清明节,侯玉清与同窗好友魏玉新一起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青年》《向导》《共产党宣言》等进步书刊吸引了侯玉清的注意,她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光明。仓廒女校学生会成立了,15岁的侯玉清当选学生会主持人。

  1926年秋,团员们发现校长私拆学生信件,压制民主。侯玉清在学校秘密酝酿一场学潮,然而,由于信息泄露,学潮还没发动就失败了。侯玉清被开除学籍,有家不能回,只好藏在魏玉新家里。

  魏玉新的家在益都城东圣水村,祖父魏嵋是前清举人,与孙中山有交往。后来,魏嵋变卖家产,用于山东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所需。而邓恩铭的“二叔”黄泽沛曾经在益都任职。在此期间,黄泽沛清剿匪患,秉公执法,而且同情革命,在益都群众中口碑极佳。鉴于此,中共“一大”后,邓恩铭经常到益都开展革命工作。大革命失败后,时任山东省委书记的邓恩铭经常来到益都圣水村魏嵋家。魏家大院成了山东共产党人经常秘密集会的地方。由此,侯玉清与邓恩铭相识,并受其影响更加坚定革命道路。

责任编辑:韩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