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苏学习异国收获爱情
潍坊晚报 2025-02-21 10:51:43
莫斯科东方大学旧址。(资料图片)
1925年,侯志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在这里,她与向警予成为志同道合的革命好友,还结识了人生伴侣武胡景。侯志等10名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东方大学学习的学生,被称为“留苏十姐妹”。
赴苏留学坚定信念 革命友谊转为爱情
刚毕业的侯志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在青州老家,父母早已在大尹村为她寻得一门亲事。是继续投身革命活动,追逐远大抱负,还是履行婚约,步入平静的家庭生活?侯志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最终,心中那团熊熊燃烧的革命火焰让她毅然决然地作出了解除封建婚约、继续革命的选择。这一勇敢的决定,得到了邓恩铭、王尽美的高度赞许。
中共山东党组织如同明亮的灯塔,为侯志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她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那是一段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旅程。1925年10月,侯志告别了山东,与革命战友们依依惜别。她登上了“远轮号”轮船,驶向苏联。数日后,又改坐火车,途经广袤而寒冷的西伯利亚,最终抵达当时的红色首都莫斯科,踏入了莫斯科东方大学的校门。
在这里,侯志邂逅了向警予。她们因共同的革命追求和相投的性格,迅速成为知心好友。两人常常一起练习俄语。每逢空闲时光,她们便结伴而行,游览莫斯科红场和克里姆林宫。在莫斯科郊外那山花烂漫的山坡上,时常回荡着她们激越动情的歌声,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她们的坚定信念。
侯志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俄文、中国革命史、马列主义哲学及政治经济学。知识的滋养让她的政治素质实现了全新的飞跃。然而,此时的苏联成立不久,经济上捉襟见肘,百业待兴。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异常艰苦。侯志和向警予等百余名中国留学生白天在课堂上全神贯注地学习,夜晚顶着严寒轮流到大街上站岗放哨,还得定时到工厂做工。每月的奖学金不足100卢布,生活的艰难可见一斑。学习的紧张、环境的恶劣、劳动的繁重,让一些留学生心生畏惧,选择了退学。但侯志却展现出乐观积极的态度,身处陌生的国度,她却有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之感。
在这所充满革命气息的校园里,还有中共旅莫支部书记武胡景。他热情似火,夜以继日地为党辛勤工作。为了宣传革命,他和曾涌泉等人创办了《前进报》,他担任社长兼主笔。他所撰写的文章,文笔犀利如剑,文采激昂飞扬,犹如冲锋的号角,催人奋进。1926年,他更是担当起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重任。
武胡景比侯志年长5岁,侯志被他的人品和才华深深折服,也被他极富传奇色彩的革命经历深深打动。爱情的种子在两人心间悄然萌发。1926年,侯志与武胡景喜结连理,两人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举行了简朴而庄重的婚礼。婚后,他们一直相敬如宾,相依相伴,携手在惊涛骇浪中一路同行。
留苏十姐妹刻苦求学 毕业回国再投身革命
1925年到1927年间,先后有10名女师、女中毕业的学生,被中共党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东方大学学习。她们多数是党员,分别是王辩、侯志、王兰英、丁祝华、庄东晓、于佩贞、朱庆荣、张影心、谢怀丹、秦缦云,史称“留苏十姐妹”。她们如同勇敢的开拓者,怀揣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踏上了异国他乡的求学之路。她们毕业回国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1925年11月初,王辩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与邓小平、左权、傅钟等同志同班学习。一次,有位苏联教师问王辩等人:“这样艰苦的学习生活,你们能适应得了吗?”王辩坚定地回答:“艰苦的生活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斗志,激发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我们是来学习革命理论的,再苦的生活也不怕,中国人是能够吃苦的!”
除了生活的艰苦,学习任务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十多门课程让每个人都倍感压力。然而,王辩始终刻苦读书,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此期间,她对共产主义事业和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王辩等人还积极参加了庆祝五一劳动节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等活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王辩等留苏学生和苏联人民一起示威游行,愤怒声讨蒋介石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暴行。
1927年6月初,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王辩等留苏学生提前毕业回国。他们先到武汉,后又来到上海,受到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
1926年夏,王兰英也踏上了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的征程。1928年6月,她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六大”。
庄东晓,出生于1908年,1923年考入济南女师,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经山东党组织安排,到中共济南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工作。1925年11月初,她也被党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6月初,庄东晓回国,同年夏回到上海,在中共中央从事国际联络及翻译工作。1928年6月,她和丈夫潘家辰一起前往苏联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
和侯志一样,“留苏十姐妹”在莫斯科度过了艰辛却又无比充实的留学生涯。相较于以后那充满硝烟的战斗岁月,这几年简直是梦幻一般的浪漫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