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修堤改泽为田

潍坊晚报 2025-03-06 15:27:33


马文炜画像。

张居正画像。

今日荆江大堤一段。

  张居正担任首辅后,马文炜受重用,被调去张居正家乡荆楚任职。马文炜为解决水患,组织在荆江一线修筑大堤,百姓为纪念他,将荆江大堤称为“马公堤”。

  修筑荆江大堤 解决荆楚水患

  万历三年(1575)六月,马文炜擢湖广省按察副使,治兵荆南。按察副使负责巡察兵备、学政、海防、清军、监军等事务。包括按地区分巡察、俭视刑名按劾等。三年后晋升左参政,左参政官阶从三品,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等,是湖广省布政使属下第一官。并且仍守荆南,他在此做官时间超越了在确山的时间。

  马文炜了解当地百姓的迫切愿望,就职左参政后,即以兴修水利为首要民生之事,主持了加固加高重修荆江大堤的水利工程。

  明朝中后期,天灾人祸频繁发生,尤其荆楚水患令百姓苦不堪言。今号称八百里的洞庭湖此时远没有这么大,仅是一个小湖泊。洞庭湖北面长江流域荆楚、江汉之地是一片汪洋水泽,名曰云梦泽,承载着长江流域的泄洪。因年久泥沙堆积,面积越来越小,导致云梦泽上游的荆江(长江流经荆州的一段)水位越来越高,造成荆江经常决口,故有言“千里长江,险在荆江”。如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沙洋关庙堤溃,大水直冲江陵龙湾以下,分为支流者九,灾及五县,波及荆州、沙市。嘉靖二十九年(1550),因关庙溃堤未堵,又遭大水,复为水灾。当时荆州太守赵贤建议堵口复堤,但未实施。直到隆庆元年(1567)才堵复沙洋大堤,但仅将溃口堵复。

  马文炜根据现实水利条件,奏请朝廷下拨银两,由他组织人力物力在荆州城以南(江陵)的荆江一线用青石、夯土修筑起了一道坚固的大堤。同时组织沿堤居民参与堤防的维护和修缮,确保堤防的稳固。荆南百姓感其大恩,为纪念他,将荆江大堤称为“马公堤”。

  “马公堤”避免了荆江决口侵袭,使得云梦泽与长江分隔开来,无水注入的泽地变成大片良田,形成了江汉平原富庶的荆楚之地。

  升任荆州知府 约束张氏行为

  荆州是内阁首辅张居正的家乡和为官的地方,张居正在万历小皇帝执政的前十年,位极人臣,权柄无二。

  万历元年(1573),张居正在荆州建造张太师府邸,但他并没出多少钱。因为皇帝带头,不但为他题写对联、牌匾,还出了一份资金。

  张居正对打着他旗号招摇的家人时刻关注,一经发现,多不经过官府的正规程序而以家法处置。

  张居正出任首辅后,挑选自己非常信任的官员当家乡荆州的“父母官”。他把荆州知府赵贤升为湖广巡抚,让马文炜接替赵贤,以湖广副按察使兼职的身份坐阵荆州,意在由他俩约束家人,防止利用他的权势为非作歹。马文炜在其家乡治政有方的良好口碑,得到了张居正肯定。马文炜凡有关治理荆江水患,救济万民及促进农业生产的奏折,张居正都附写上重要提要及时予以呈报、落实。

  万历头五年,张居正是低调的。他在给左都御史廖春泉的信中承认,张家人虽颇知奉法,而小小的不干净未必没有,对他们钳制管束一日不敢忘。

  再如直隶成安人吴善言,万历六年(1578)因考察卓异,由山西右参政升为浙江巡抚。张居正的儿子张嗣修中进士后,吴善言送礼以贺。张嗣修将此事告诉了父亲,张居正令张嗣修将礼物归还,还专门询问吴善言,退回的礼物是否收到。

  探望回乡首辅 制止盛礼相迎

  张居正在父亲去世后独断专行,一改往日谦和形象。这不仅为改革留下隐患,也为自己惨遭清算埋下了伏笔。

  明万历五年(1577)九月廿五,张居正父亲张文明病故。次年春,皇帝恩准他回家为父治丧。此前围绕张居正“丁忧”须守孝三年,大臣与万历意见不一致,主张守孝的臣子被锦衣卫拖到午门前廷杖。

  看到昔日栽培的爱徒和老乡故旧站出来公然指责自己,此时张居正万分失落,思想也起了变化。

  据现在零星文章,皆言张居正奉旨还乡,体面无限。沿途官员跪迎跪送,张居正坦然接受。回到家乡后,张居正施恩拉拢父母官马文炜,授意守门人在马文炜到访时,鸣锣击鼓,前迎后引。对于这种虚伪做法,马文炜当即制止。此举让张居正难堪。

  《万历邸钞》在三月十三最后所记,张居正“既葬父,巡抚陈省、荆南守巡道马文炜等,请居正阅武,居正衣蟒南面坐,如大阅礼,不胜其僭侈云”。

  说的是张居正在葬父后,受湖广巡抚陈省、荆南守巡道马文炜等邀去大阅兵。张居正穿着大红蟒服,坐北朝南的视行大阅礼。

  那时,自上而下均讨好张居正。而马文炜对于张居正的维护,是发自对其过人学识、锐意改革、力挽狂澜产生的真心敬仰。

责任编辑:邢敏 王叶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