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琬:执政温州被誉召父杜母
潍坊晚报 2025-03-07 14:26:11
李琬画像
李琬于清雍正三年以捐贡进入仕途,先后担任河东盐运使司运同,浙江温州知府,温处兵备道(正四品)、加按察副使衔,辛卯乡试监试官等职,诰授中宪大夫。后告老还乡,筑可园,与朋友诗酒唱和,优游林下近二十载。李琬为官政绩最为卓著的阶段当属执政温州时。
执政温州政绩卓异
重修书院与育婴堂
李琬(1713—1789)是斟灌李氏八世祖,字晖东,号莲塘,今寿光市文家街道南潘曲村人,祖籍斟灌。祖父为李迥,父亲李朴(1656—1718),岁贡,曾任湖北南漳县知县。四个哥哥都有功名,大哥李轩曾任山西宁武县知县,二哥李炎(1688—1762)举人出身,仕至四川龙安知府;三哥李炳,贡生,未仕;四哥李烈,仕至江苏船政同知。
李琬于清雍正三年(1725)以捐贡进入仕途,先后担任河东盐运使司运同,浙江温州知府,温处兵备道、加按察副使衔,辛卯(1771)乡试监试官等职,诰授中宪大夫。
乾隆二十二年(1757)夏,李琬调任温州知府,后升任温处兵备道,加按察副使衔。道光《乐清县志》总结他“任内凡有益于士民者,皆尽力兴举。修府学文庙,兴复书院,置膏火田,置义冢,建盐仓,浚河道造桥梁,重修《温州府志》等,备受郡人赞誉”。
李琬看到温州的东山书院因房屋破败、缺少资金而处于停办状态,便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筹措资金重建东山书院,并在山麓建掬月亭。他还增置涂田,使教师薪酬等费用来源有保障。院舍既成,他又花重金延请名师,其中山东名士孙扩图曾出任东山书院教席,在温期间写下著名的《温州好》系列诗文。在李琬的努力下,“两郡之士负笈来游者日众”。
不久,李琬考虑到东山书院“院址逼于岩麓”“蒸湿淋溢”,扩建困难,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又在比较开阔的中山兴建了中山书院。他订立章程,并为书院置义田,用义田收入供养士子。他还到书院与诸士子谈论经义,士子将他的画像刻在碑石上,立于书院内。
他重修久已废弃的温州育婴堂(用于收养孤儿、弃婴),并筹集资金,招聘数十名乳母抚育弃婴。他又购置数头母牛,取牛奶喂养弃婴,为了便于婴儿吮吸牛奶,他令人制成乳头状的器皿。
温州府的乐清、永嘉两县地势低洼,常遭水灾,他考察地势,带头捐资,疏浚河道,收获良田数千亩,两县百姓刻碑颂扬他的功德。平阳县原是不毛之地,但卤水资源丰富,他奏请建立盐场,生产食盐,使当地百姓衣食无忧。
李琬热心文化教育事业,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主持重修了《温州府志》,他还留有《西射堂记》《整饬育婴堂碑记》《兴复东山书院序》等,为温州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李琬离任时,温州百姓眼含热泪,遮道相送,称李琬是“召父杜母”。“召父杜母”原指西汉的召信臣和东汉的杜诗,他们都曾做过南阳太守,皆有善政,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因此南阳人有这样的说法:“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后用“召父杜母”形容政绩卓著的官员。可见,李琬深得民心。
一生顺遂人称五福老人
受邀参加乾隆“千叟宴”
李琬60岁告老还乡,在今孙家集街道石门董村建花园名可园,常与朋友诗酒唱和。他为生病的乡亲送药材,冬天为穷人送棉衣。穷人家办丧事,他替人置办棺椁。乾隆四十七年(1782),寿光风雨大作,海潮倒灌,淹死人畜无数。李琬带头出资,广购棺木,安葬亡者,并立碑为志。
乾隆五十年(1785),李琬72岁,与从弟李烒(曾任阳信县训导)同赴“千叟宴”,乾隆赐御制诗章、鸠杖(手握处雕刻着鸠鸟的拐杖)、朝珠、丰貂(貂尾冠饰)、绫罗等物。
李琬毫无富贵之骄气,时人称他“五福老人”。“五福”出自《书经》和《洪范》。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尚书》中记载的“五福”也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可以说,“五福”是一种完满人生。
李琬出身官宦世家,仕途一帆风顺,官至正四品。李琬有三个儿子:长子李垌分发江苏州同知,次子李壎仕至四川重庆府同知、署重庆府事,三子李疆是乾隆丙午(1786)顺天举人,候选知县。可称“富贵”。他乐善好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足以称“好德”。他赴“千叟宴”“趋跄殿廷,康强如壮盛”,可谓“康宁”。76岁无疾而终,在古代可谓“长寿”“善终”。李琬“五福”俱备,“五福老人”之称名副其实。
轶闻流传口碑载道
孝心可嘉不畏权贵
在民间,特别是南潘曲村一带,李琬的轶闻很多,在此整理三则,以飨读者。
第一个故事是“老爷好大的茄子气”。相传,某日李琬升堂,处理完一件民事纠纷案回到后堂,正要吃饭,忽然听到一个下人偷偷发笑。李琬觉得奇怪,便问缘由。下人说:“老爷今天审案,好大的茄子气。”李琬不解,问:“什么是茄子气?”下人怯怯回答道:“就是老爷审案审得好呀。”看下人的表情,李琬觉得另有内情,于是沉下脸来,让下人把话说清楚。下人才吞吞吐吐地说:“其实茄子气是糊里糊涂、不明不白的意思。大老爷今天虽说把案结了,但没有化解矛盾,并不是最好的处理办法。”一番话说得李琬心里很不是滋味。
李琬立即升堂,先向原告、被告承认错误,赔礼道歉,然后苦口婆心地劝说双方和解。双方没想到这么大的官竟然会向自己道歉,都被此诚心所感动,于是放下积怨,化干戈为玉帛。
第二个故事是“搭天桥为母出殡”。相传,李琬的生母是侧室,按封建家法,嫡母在世,侧室出殡不能走正门。此时李琬已贵为朝廷命官,实在不忍心让生母的棺椁走侧门,于是,他命人用方木搭建起一座宽宽的天桥,天桥从院子里扎起,跨过院墙,直通到院外的大路上。生母的灵柩、送丧人等,都从天桥上过。足见其孝心。
第三个故事是“李琬出面祭魏塾”。李琬的妻子姓魏,是清代文字狱受害者魏塾的姑姑辈。相传,魏塾因为民请命,被人构陷,斩于青州东关教场,寿光百姓敢怒不敢言。传说,魏塾的棺木缠着锁链,从青州运回寿光,看热闹的人挤满了道路,但没人敢上前。这天,李琬带着家人早早来到寿光西部,等棺木一进寿光地界,李琬拦下,解去锁链,说:“已进寿光地,好好歇歇脚吧。”并命人将带来的酒菜摆好,祭奠魏塾。魏塾死后多年无人敢祭祀。可见李琬不畏权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