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鋐:擅谋略拿教匪军功赫赫

潍坊晚报 2025-03-07 15:01:59

  
李鋐画像

  李鋐墓碑拓片。(局部)

  李鋐是斟灌李氏十世祖,乾隆三十年举人,官至广西布政使、护理广西巡抚、顺天府府尹,成为朝廷的二品大员。李鋐以文举入仕,却军功赫赫。兵部尚书、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初彭龄为其撰写墓志铭文,称其“入总百僚,出治三军”,赞其文武兼备。

  以军功升任兵备道

  太平之役全歼教匪

  李鋐(1741—1820),字振声,号竹园,又号竹溪,清代西玉兔埠村人。斟灌李氏十世祖,李迥玄孙,李炳孙。父李城曾任江西临江知府,36岁死于任上。其时,李鋐16岁,其母张恭人含辛茹苦将两个儿子抚养成人。兄李铤,署理开化府知府。李鋐中乾隆三十年(1765)举人,历任户部主事、户部江南司主事、户部广西司员外郎、户部陕西司郎中。

  乾隆五十四年(1789),李鋐出任四川夔州知府,在任八年。当时,白莲教起事,朝廷下令缉拿教匪。李鋐严密缉访,擒获匪首数人,以军功得到重臣福康安的举荐,升川北兵备道。

  嘉庆元年(1796),四川、陕西、甘肃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四川总督英善奏请朝廷,派川北兵备道李鋐独任太平军务。太平在万山中,地方辽阔,周遭2600余里,群山起伏,地接陕西,素有“秦川锁钥”之称,教匪常由此出入,其东北陈家坪、黄泥湾,东南狮子山、高家寨等处都被教匪占据。又因原有的太平防军调到湖南剿匪,太平处于“无兵无饷无城池官弁”的状况,而百姓也多已逃亡。李鋐到达太平时仅有太平令钟蟠云率老弱15人迎接。

  李鋐上任后,立即召集逃亡者,不数日得二三千人。又招募乡勇,得马怀德、张开甲、唐腾蛟、袁学贵、张登芹等1000余人。其中,有力士王国臣等主动请求带领乡勇剿匪。李鋐明察秋毫,佯装允诺,暗中命人捉拿几个教匪,审讯得知王国臣等七人为教匪内应,于是立斩七人。

  教匪占据太平县诸山,立寨栅卡房,运木石器械谷米不绝。李鋐到太平县东南,察看教匪出入路径,发现茶垭子乃其要冲,于是授计马怀德拨兵五百,持令箭防守。马怀德坐茶垭子上,率五百人听令。教匪率队由此入小垭山,见五百人拜跪于前,以为是刚刚起事的教匪,近前互拜。马怀德大笑,一声号令,教匪被擒。

  自十月廿二,至十一月中旬,李鋐连出奇兵,攻破小垭山、鸽子山、黄泥涧、古家坪、往迁坝、陈家坪,毙匪首萧良佐、何儒会、付清一等10余人。总教首徐天富向南撤兵。

  之后,李鋐又亲率士兵在鞍子坪同徐天富部展开殊死战,杀千余人,其余退入山洞,李鋐率众纵火,毙灭白莲教首领黄富才、卿有义等,并生擒总教首徐天富。徐天富部曾先后杀害正二品高官成都副都统佛住、总兵何元卿、袁国璜,从二品副将佟某,从三品游击尚维岳、清福、范懋等。李鋐生擒徐天富,让官军声威大振。

  余匪集结于高家寨,高筑墙广积粮,想与官兵长久相持。而此时,士兵粮饷不济,李鋐正踌躇时,太平父老壮丁听说后,请求自备干粮,与教匪决战。李鋐于是率兵火攻,攻破高家寨及通天观、南津观,歼毙白莲教首领黄自荣,烧杀数千人,其余逃窜。至此,太平境内十五股白莲教部队全部歼灭。总督宜绵上奏,赏戴花翎。

  二战太平追击义军

  巴州堵御缴获大印

  不久,河南白莲教徒联络陕西、湖北白莲教徒进入四川,清廷令四川总督宜绵派持重大员带兵堵御,宜绵奏请朝廷,派李鋐再次赶赴太平。

  在入川的白莲教军中,匪首寡妇齐王氏(王聪儿)号称勇敢善战,曾屡屡出入陕西、湖北等境。入川后,齐王氏与王三槐、姚之富、徐天德等部合兵一处,欲谋攻太平。王三槐等惧而不进,齐王氏笑曰:“吾出入陕楚,如入无人之境。太平是撮尔小邑,有啥本事!”于是令王三槐等埋伏于城西南的大茶园佛寺,自己则与姚之富先破固军坝,州牧王嘉猷与其侄王恒及两仆皆被俘。齐王氏架油锅,烹王嘉猷,杀其侄与一仆,放一仆回去报信。逃出者连夜奔至太平,哭诉州牧王嘉猷殉职一事,且言齐王氏部卒甚众,抵达固军霸时,三声吼叫不像人声,我军闻之股栗,遂致兵败被擒。李鋐于是下令:“贼吼,若等亦吼,即以大炮击之。”

  几天后,两军战场相遇,齐王氏部三声吼叫,李鋐命官军也三吼,然后命开炮轰击,击毙义军执旗者,义军乱,奔还山上。整顿队伍,再次猛攻太平。李鋐再命官军开炮,又击毙义军先头部队,义军又乱,再撤到山上。第三次攻下,结果相同,义军士气大落,队伍大乱,齐王氏率众向西撤,李鋐率官军追击,齐王氏在撤退中落马而死,王三槐等潜入方山坪,与方山坪罗其清部会合,攻破巴州、通江,东入达州。

  川督宜绵急召李鋐赶赴巴州堵御,太平的父老乡亲听闻,召集壮丁聚集在衙署门前,哭道:“贼刚兴起时,太平有教匪十五股,我们自知很难活命。李公来后,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李公去,贼必回来,我们就又危险了。”又说:“我们愿与李公一同前往。”李鋐招呼父老到大堂坐下,握着他们的手说:“我奉命调往巴州,军令如山,怎能不去?你们跟随我去,父母妻子儿女怎么办?”又说:“我可以为国捐躯,与贼决战,只希望你们及家人世世安乐,长有太平。”李鋐离开的那天,百姓焚香泣送40多里。

  嘉庆三年(1798)三月,李鋐率官军抵达巴州平梁城。巴州武生杨义率领四子投靠官兵,效力一年有余,屡立战功。有人向上级反映,说杨义与贼军有亲戚,上级大怒,想要斩杀杨义全家40多口。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杨义百口莫辩,同僚无一人为其说话。只有李鋐站出来,以全家保杨义全家,使杨义幸免于死。士兵被李鋐感动,无不尽心尽力,奋勇杀敌,官兵士气大涨。

  五月,陕西义军龚怀仁率部入巴州增援王三槐,在元顶山遭到官军伏击,龚怀仁被击毙,缴获襄阳总兵大印(襄阳总兵马瑀被杀害,印被搜去)。川督宜绵奏请朝廷,加封李鋐按察使衔。

  其后,李鋐成为白莲教刺杀的对象。九月廿二,李鋐夜宿白鹤铺,打算次日夜宿徐家厂,但他当天刚睡下,就起身下令直抵徐家厂,天不亮就到了营山大营。一些官兵因太劳累不愿跟随,于九月廿三晚仍在徐家厂夜宿,当晚白莲教千余人攻进徐家厂,杀死夜宿官军,查找李鋐尸首,未得,惊其“神谋难测”。

  不久,李鋐升任山西按察使、广西布政使、护理广西巡抚等职,后因年老目疾,请求留京补用,授顺天府尹。调光禄寺卿,转宗人府丞,专门负责处理皇族事务。

  李鋐一生清廉,身无长物,73岁致仕返乡,79岁卒。兵部尚书、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初彭龄为其撰写墓志铭文,顺天府府丞、武英殿纂修、咸安宫总裁赵未彤书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前宗人府府丞贾允升篆盖。铭中有“入总百僚,出治三军”句,用出将入相之意,赞其文武兼备之才干。他的墓碑由山东巡抚陈预撰文。

责任编辑:韩玮 王叶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