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兴旺源于良好家风
潍坊晚报 2025-03-07 15:11:34
清李城夫人墓志拓片。
斟灌李氏碑廊。
斟灌李氏科甲连绵,间有文学之士,与重视读书和教育有很大关系。同时,李氏家族留任家乡的族长,打理家族事务井井有条,为在外做官子弟的仕途做好保障。李家教子严,持家严,“后院”稳定,因此少有不肖子孙,家族得以平稳发展。
稼穑为基安身立命
藏书丰富读书修身
古人讲“耕读传家”,耕指从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耕是一个家族的基础,是立身处世的保障,但它的意义绝不仅限于经济层面,耕可以使家族子弟接地气,不忘本,了解民间疾苦,杜绝骄奢淫逸。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学有余者可以做官。
斟灌李氏之所以科甲蝉联,间有文学之士,与其富藏书、重读书有很大关系。其中,斟灌李氏藏书最富者,当属李铎。
李铎(1743—1781)是斟灌李氏十世祖,字振文,号琪园,清代寿光一甲村人(今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一甲村人),祖籍斟灌。高祖李迥,官至刑部侍郎,卒赠刑部尚书;曾祖李柟,康熙四十七年(1708)举人,候选国子监学正;祖父李煊,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候选知县;父亲李墉,仕至湖北宜昌府知府。李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中举,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时年20岁。
李铎中进士后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翰林院检讨,兼武英殿国史馆、三通馆纂修、起居注官。又三年后官员考察,出任江西会昌县知县,后任江西彭泽、新建知县。他充任江西乡试同考官时,所取举人多有所成,时人评之有鉴才之智术。继之升授山西宁武府同知,知府去职后署理宁武府知府,因病卒于任所,年未及四十。
李铎承继家风,有购藏书籍之嗜好。购书不惜重金,所藏书籍达数万卷之多,汗牛充栋,时称“藏书之富甲青郡”。每到任,必载书以读,案牍之暇手不释卷。自江西改任山西,舟车中罗列堆积唯有书籍而已,大有琴鹤遗风。有亲近好友告诫他不应清廉过激,而要为子孙留点积蓄,做长远谋,他答以“吾有书万卷,足以遗后。使子孙能读,此即吾墨庄园也”,其嗜书可见一斑。蓄书印为“琪园藏书章”。著有《冷玉岩集》五卷及《蕉香书屋稿》。
其他,如李迥的长子李懋著有《李太史文稿》及《仙霞岭诗》。李鋐的儿子、西宁兵备道李世治一生吟诗不辍,著有《怡堂六草》《怡堂散草》,成为寿光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李世治的儿子李光翰也是“藏书富甲一郡”。
一个科举世家,有功名、政绩的家族子弟自然引人注目,但是不能忘却那些留守家乡,打理家族事务的子弟。他们是一个家族的幕后英雄。四世祖李国宰就是起家于耕田,致富后乐善好施,积德行善,其子李汝英成为李家科举第一人。李朴的五个儿子都有功名,只有老三李炳未仕,在家打理家务,他善持家、尚节俭,尤勤农事。李炳为贫穷读不起书的族人聘请老师,帮助年龄已大的族人从事农商,赖以充裕的族人不可胜数。作为“家族长”的李炳,对家族子弟管教甚严,“或违于礼,辄面加呵责,无少隐避”,意思是说,如果发现族人有违背礼数的言行,就会当面严加训斥,不留一点情面。
如果一个家族打理不善,全家老少只靠在外做官的一人,那这个官很可能会成为贪官。反过来,一个家族治理得当,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则会成为官员的坚强后盾。李朴任南漳县知县时,南漳县地瘠民贫,他不仅贴上俸禄,还把家财运到任所,帮助修堤坝、发展经济,做了一个“折本”的官。
家教甚严重视读书
传授经世致用之道
斟灌李氏如何重视教育,从家族一位妇女的事迹就可得知。此人便是斟灌李氏九世祖、江西临江知府李城的妻子张恭人。
张恭人的娘家是寿光贾家庄(今孙家集街道贾家庄)人,嫁给了西玉兔埠村(今圣城街道西玉兔埠村)李城。她侍奉公婆,以“孝”出名。丈夫李城由户部员外郎出任江西临江府知府,任内整顿吏治、革除陋规,受到百姓爱戴。因为他为官清廉,官府开支不够,他常从自家拿取垫付。张恭人卖掉家产支持丈夫,从未露难色。
李城36岁卒于江西临江知府任上,家境急转直下。张恭人上要侍奉寡居的婆婆,下要抚养未成年的孩子,纺线织布,省吃俭用,日子逐渐好起来。她虽然节俭,却不惜重金聘请老师教育孩子。次子李鋐考取举人后,阖家欢喜,亲朋都来庆贺,张恭人潸然泪下,对两个儿子说:“你们的父亲中年去世,家庭屡遭变故,历尽艰辛,我只怕教育不好你们,不能成名,无法给你们父亲一个交代。现在侥幸考中,可惜你们的父亲看不到了啊。你们要好自为之,不能骄傲自满。”
长子李铤在云南任职,有公事赴京,途中回家,因眷恋母亲,不想起程;李鋐也派人禀告母亲,想辞职返乡侍奉她。张恭人严肃地说:“我们李家世世代代享受国家的恩典,你们应当互相勉励,恪尽职守,报答朝廷。你们现在要放弃当初的志向吗?”
两个儿子外出做官,只有两个孙子陪伴在身旁,张恭人又担当起抚养、教育孙子的责任。她每日督促孙子学习,赏罚分明,严慈相济,后来两个孙子相继中举,这都是张恭人教导有方。
斟灌李氏世代皆有家塾,除教育李氏家族子弟外,也对外开放。如李迥在寿光县城大西门南建有“小园”,康熙年间的寿光才子安致远也曾在此读书。八世祖李琬在石门董村建有“可园”,园中有李家私塾,聘名师讲读。如举人薛辅世、夏中言、黄立世等皆曾担任塾师。《寿光县志》在讲夏中言时说他“初馆温处道李琬家,读其藏书,凡礼、乐、兵、刑、漕运、河防、钱币诸大端,抄录成帙,各省山川、险要、关塞、边防皆有札记,并绘为图”。这里虽是说夏中言读书用功,但也可以看出李琬家藏书之多,涉及礼、乐、兵、刑、漕运、河防、钱币等种类之丰富。九世祖李墉设义塾,于城乡各一处。
斟灌李氏教子严,持家严。李垌“教子严明有法度。读书外,尤训以立身涉世之方,故诸子有举于乡者,有登仕版者,咸一秉公之义方焉”。可知,李家虽重读书,但不死读书,还讲求经世致用。李疆“公持家柄,严整有法律,教子弟必躬立标准,孚感兼至,而又循循有善诱风,以故含英咀华,诸子侄悉得成就”。正因如此,李家少有不肖子孙,“后院”稳定,李家才能仕途平顺。
总之,斟灌李氏家族强大的生命力,源自其良好的家风,通过家庭教育一代代传承,表现在做人、做事、做官、做学问的方方面面。2019年,斟灌李氏在西玉兔埠村建设碑廊,将其家族收藏的八块古碑竖立起来进行展示,把斟灌李氏清廉为官、乐善好施、尚读书、重教育等优良家风传承下去。
本期图片由张书功提供
本期参考资料:《斟灌李氏宗谱》《寿光科举人物》《寿光历代碑刻》等。